妃子皇后侍寝有何不同,太监在门外等着干什么,里边能否出声音

侍寝,指帝王的嫔妃进御。是一件关系到帝王后嗣血脉的事情。皇帝会根据自己的兴致选择妃子侍寝。侍寝的人员包括已封的妃嫔、宫女、面首。特殊情况下会有官员上献的女子,赠送的女子。在清朝,皇帝会用到“翻牌子”的方法决定侍寝的嫔妃。侍寝的嫔妃多数是被太监抬入门中。那么妃子皇后侍寝有何不同,太监在门外等着干什么,里边能否出声音。

妃子皇后侍寝有何不同,太监在门外等着干什么,里边能否出声音

​​唐朝定有陪侍御寝的一定顺序,按照月圆月缺来定。每月的前十五日为渐满,后十五日为渐缺。所以从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轮到高的,十六到月底前则反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皇后及三夫人有优先权,九嫔以下则“九九而御”,即每九个人共同承恩一夜。

详细一点来说,初一到初九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初十到十二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十三是九嫔;十四是三夫人;十五就是皇后独享。同样,十六也是皇后独享;十七是三夫人;十八是九嫔;十九到二十一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二十二到三十则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

整体来说,皇后两夜,三夫人两夜,世妇六夜,御妻十八夜。对嫔妃而言是公平的分配,然而对于天子来说,既不能自由选择,又要一次应付好多个,实在不算愉快的事。

明代,文书房宦官负责记录皇帝每晚寝宿所在及所幸宫嫔名字。女官彤史,负责记录后妃宫女被幸于皇帝的寝所。看来,明代是双重记录,宦官与女官,各根据皇帝、后妃宫女的形迹,分别记录。

妃子皇后侍寝有何不同,太监在门外等着干什么,里边能否出声音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不再是皇帝亲自登门。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个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来。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现刺客,妃子必须裸体来到皇帝寝所。

妃子皇后侍寝有何不同,太监在门外等着干什么,里边能否出声音

然而,妃嫔们侍寝是否真要脱光后被抬进去呢?此事一直存疑,因为没有正史对这一做法进行记载。我们以上所说的《清代野记》、《宫女谈往录》、《清宫词》要么是笔记小说,要么是回忆录,要么是历史传奇。希望大家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至于这期间,妃子能否出声音,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天子面前,顾及身份体统,还是应该有所克制的。况且这个过程中,太监并不离去,而是候在房外,要记账的。总管太监随身有个小本子,皇帝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妃子,都得记载详细,进行存档,其程度比内务府官员记的“起居注”还有一丝不苟。以备日后怀孕时核对验证。

到差不多时间,太监会提示皇帝不要过度,纵声高唱“是时候了”。如果皇帝没有理会,便再喊一次,如此往复。太监崔钟完毕,皇帝并不与嫔妃过夜,驼妃太监须推门进去依旧将嫔妃用大衣包裹后抬走。

每次皇帝侍寝后,总管太监的职责是跪而请命,问皇帝“留不留?” 皇帝如说“不留”,总管就到妃子的住处,轻按其后股穴道,液体随之尽皆流出。皇帝如说“留”,总管太监则执笔记之于册: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以此作为受孕证明,以备查考。封建社会母以子贵,哪一个嫔妃不想在幸后有子女。但她们却无法把握自己,而只能被动地侍寝“承欢”,充当皇帝的工具,至于需要不需要她受孕,全在皇帝“留”还是“不留”一句话。​

妃子皇后侍寝有何不同,太监在门外等着干什么,里边能否出声音

皇后侍寝的情形嫔妃完全不同,皇帝可在皇后的寝宫留宿,不用翻牌也不需要采取措施。敬事房太监只需要准确记录侍寝的时间,目的是保证皇后怀的是龙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