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沒書,跟孩子談什麼閱讀

家里没书,跟孩子谈什么阅读

不久前,我組織了一個換書的活動,希望孩子們把看過的書拿出來互換共享,一來可以節省一些買書的開銷,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孩子之間的閱讀交流。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參加活動的十幾個孩子中,只有小米帶了一大箱子幾十本書,其他孩子都只有兩三本,最多的也不超過十本。

一開始我心想,孩子們是不是不捨得把自己心愛的書拿出來交換呀?但和孩子家長交流之後才知道,並不是我想的那樣,真正的原因是大多數孩子家裡本來就沒幾本書。

回過頭再仔細看看那些書的內容,也大都是一些粗製濫造的偽劣童書,實在和孩子應有的閱讀水平不相匹配,而且有的還是教輔性質的讀物,比如識字和學拼音的小人書。

從這些情況其實可以想象得到,這些孩子平時是多麼缺乏閱讀。按理說,能帶孩子參加換書活動的家長,應該還是比較重視閱讀的,但遺憾的是,他們並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愛上閱讀。

如果有人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我的第一條建議就是:打造一個適合孩子閱讀的環境。我們捫心自問一下,家裡連一本像樣的書都沒有,孩子如何才能對書產生興趣?難道我們還指望孩子在學校或者其他地方,自己悄悄地主動愛上閱讀嗎?不可能的,如果家裡沒有一個適合閱讀的環境,孩子基本上就不會知道書為何物。

那什麼是適合孩子的閱讀環境?如何打造適合孩子的閱讀環境呢,接下來我就從兩個方面來談談這兩個問題。

1

硬環境:創建方便閱讀的舒適空間

2006年,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非國有書業工作委員會(非工委)發佈的中國兒童早期閱讀現狀中顯示:能夠有意識地為孩子準備了書房、書櫥、書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但另一個調查顯示,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我國城市家庭的電視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9.3%。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想把孩子從電視機前拉開,給他手裡塞本書看,困難會有多大。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情況沒有變得越來越糟,而是漸漸出現了轉機。

據我對身邊接觸到的人瞭解到,幾乎每個家庭在孩子三歲左右時,都不同程度地為孩子準備了專用的兒童書架,有意識地為孩子購買了兒童書籍。但這樣做就足夠了嗎?當然不夠,真正的閱讀環境,不是一個書架加上幾本書這樣簡單的組合,他還應該包含以下幾個元素:

第一, 專屬的閱讀空間

說到閱讀空間,您可能馬上會想到書房,沒錯,家裡有個書房,特別是屬於孩子的小書房,那自然再好不過,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這個條件的。

一個專屬的閱讀空間,不一定非得佔有一個獨立的房間,它可以是家裡任何一個角落,一張舒服的懶人沙發,一盞暖暖的可移動的檯燈,身邊圍繞著伸手就能夠得著的書,再加上輕柔安靜的背景音樂,足可以構成一個舒適的閱讀小生態。很多人去咖啡屋和茶座,不就是為了找這樣一個環境嗎?在這樣的環境裡待著,難道您還能坐立不安,無法靜下心來讀書嗎?

第二, 觸手可及的書籍

是不是有了專屬的閱讀空間,孩子就能自覺地去那裡閱讀了?當然沒有那麼神奇,因為家裡的電視和手機等電子產品,依然會搶佔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想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閱讀,光有專屬的閱讀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書籍的陳設上在做些工作。

怎麼做呢?我的經驗是儘可能在家裡重要的位置都擺上書籍,尤其是在孩子經常待的地方,比如床頭,沙發旁,電視機前的茶几上,衛生間的馬桶邊上等,只要是伸手能夠得著的地方,就放上幾本書,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了閱讀的幾率。

您可能會問,這樣管用嗎?答案是,當然管用,尤其是對沒有手機的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呢,您回想一下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您在衛生間方便的時候,如果沒有帶手機,就會努力尋找身邊可以閱讀的任何內容,比如小紙片,包裝盒上的字,公廁的小廣告等,只要是有文字的地方,您都會一字不落的讀上好幾遍。如果這時手邊有一本書,您難道會對它置之不理,假裝沒看見嗎?

第三, 表達輸出的空間

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當孩子有了思考和自己的見解時,亦或看到一些有趣的內容時,會產生表達的需求,而表達就是輸出的過程。所以我們的閱讀環境裡,要儘可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比如,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能書寫的白板,這個白板就是孩子一個展現自我的小舞臺,他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或者畫出來,甚至講出來給父母或其他人聽。

除了白板之外,我們還可以考慮更多不同的形式,來展現孩子的閱讀收穫和成果,比如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書單,閱讀計劃、心得,讀書筆記,以及參加閱讀活動獲得的獎勵等內容整理成作品集,或者用相框展示在牆上顯著的地方。這些展示和表達,都是閱讀環境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有了以上這些元素,一個比較理想的閱讀環境基本就形成了,但我們還要注意一些細節,比如書籍擺放的方式。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不用拘泥於“如何擺放”這個問題的,大可不必像圖書館裡的書那樣擺放得整整齊齊,家裡的書扔得到處都是並不是什麼壞事,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書代替了電視遙控和手機。只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學齡前孩子的書,最好擺放時能把封面展現出來,而不是隻給孩子看書脊,因為書封面的圖案設計,往往能夠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而書脊是不會有任何吸引力的。

還有一點,怎麼為孩子選書?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我在這裡只簡單講一下我的經驗和理解。第一,根據孩子智力發育水平選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級閱讀;第二,結合孩子的興趣選書,因為基於孩子興趣而買的書,孩子會有自驅力去閱讀;最後,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選書,我們家長只需在大體方向上把握一下,孩子選的書種類不要太單一即可。

2

軟環境:家長的參與和陪伴

上面講了營造閱讀環境的“硬件”準備,可能有的家庭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孩子依然不喜歡閱讀,這是為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談閱讀環境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我們父母本身。

2016年7月,中國童書博覽會權威發佈的《中國城市兒童閱讀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在閱讀影響方面,父母、老師、同伴是對孩子閱讀習慣養成最重要的三類人,其中父母以34.8%居於首位。

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也曾撰文指出,在兒童閱讀促進方面,媽媽的作用最重要。一個自己喜歡閱讀的媽媽,一個瞭解童書出版的媽媽,一個瞭解兒童心智發展的媽媽,是培養早期兒童閱讀習慣和能力最重要的人。

那我們該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呢?具體要做哪些工作?我也有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首先, 給孩子閱讀的機會

您可能為孩子買了很多書,書的確可以隨手拿到,但閱讀的優先級永遠排在作業、輔導班等各種活動的後面,孩子根本沒有時間體會閱讀的快樂,閱讀興趣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確保孩子有閱讀的時間,才是真正地重視閱讀,才能正在發揮家中那些書的作用。

如何確保孩子的閱讀時間呢?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設置“閱讀專用時間”,並優先執行。這段專用時間不必具體到某個時間段,比如每天晚上八點至八點半,但一定要確保每天都有半個小時用來和孩子一起閱讀,而且要保證如果和其他計劃有衝突,優先考慮閱讀計劃。

但是我們同時需要注意,在督促孩子堅持閱讀這件事上,要避免形式化和極端化,我們的重點是引導孩子,啟發孩子,而不是強制孩子閱讀。有段時間我就曾經犯過強制閱讀的錯誤,讓孩子自己閱讀注音版的圖書。結果是,以前每天追著我聽我讀書的孩子,在那段時間竟然對書產生了厭惡之情,期待也跟著慢慢變成了恐懼。

其次, 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每天陪孩子一起閱讀,我已在不知不覺中堅持了六年,孩子也實實在在地養成了習慣,如果哪天我沒有讀書給孩子聽,他是不開心的。

您可能覺得,這件事發生在孩子爸爸身上,簡直太不可思議了,很多全職的家庭主婦都很少能做得到。我承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想告訴您的是,對我們父母來說,陪孩子閱讀的重點不是讀,而是陪伴。

有時候我們在家裡的閱讀空間,各自幹著各自的事,孩子靜靜地看書,我也靜靜地做些自己的事情,偶爾也會找本書翻上幾頁,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有什麼感想時,我就會和他聊兩句,聊到興奮處還會做一些互動的小遊戲。

一個自己愛閱讀的家長,固然可以成為孩子閱讀的榜樣,但我們不能為了做榜樣而強逼著自己去閱讀。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都有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我們沒必要在孩子面前作秀,讀書給孩子看,也無需時時打斷孩子,給孩子倒個水,削個蘋果,表現出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孩子營造閱讀的氛圍,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孩子以幫助。

最後,帶孩子走出去,與現實生活產生聯結

按照我們傳統的理解,閱讀環境都應該在室內,但是,既然我們前面已經把父母作為閱讀環境的一個元素,那麼我們帶孩子走出房間,到大自然中,博物館裡去體驗和感受,也可以算作是父母為孩子創造的軟環境。

孩子在書中讀到了長城,知道了長城是中國的驕傲,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長城可以抵禦外敵的入侵等等知識,而當我們帶孩子真正登上了萬里長城,他的這些認知才能落地,他才可以體會到眼前的長城和他在書中讀到的長城有什麼異同,他才會在內心生出疑問,這橫亙在崇山峻嶺之間的破牆,真的是用來抵禦外敵的嗎?古人又是如何修建的長城,為什麼長城沒有書中寫的那麼長……

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意思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可以說,家中接觸書的機會越多,孩子的閱讀也就越多。因此,如果您還在為孩子不愛讀書而焦慮,不妨試試上面的建議。

紮根兒教育

專注自主學習力養成的教育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