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廈門創造新的改造模式,人民日報都點讚!

“小區缺什麼就補什麼,群眾需要什麼就完善什麼,什麼問題突出就解決什麼問題。”作為全國15個開展老舊小區改造的試點城市之一,福建廈門通過在治理上“做加法”,摸索出了一套社區、居民協同自治共管、共建共享發展成果的改造模式,走出了一條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路徑。“改舊”包括哪些內容?改造中會遇到哪些難題?改造後要如何管理並保持成效?請看廈門市湖里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踐。

房屋破敗、設施老舊、公共管理服務落後……老舊小區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經歷了城市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助力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為城市發展補短板、添動力,使發展更平衡更充分,是讓居民享受發展成果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廈門市湖里區通過搭建統籌協調平臺、捐資參建平臺、多元參與平臺等方式,動員各方力量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改什麼?

先民生再提升,補齊民生短板

“2015年小區改造後,通了管道燃氣,終於告別用了多年的瓶裝液化氣。”中午時分,家住廈門殿前一路神山三航小區的黃美英阿姨擰開管道燃氣開始準備午飯,“我們小區90%以上的住戶都是老人,以前每次換煤氣瓶都是件頭疼的事,現在燃氣通了,再也不用操這心了!”在這個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老小區里居住了30多年,如今,幸福和笑容寫在黃美英的臉上。

神山三航小區是1983年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前,小區硬件設施較差,房屋、道路破舊,私人佔地種菜堆雜,亂停車現象嚴重。由於沒有設置燃氣管道、消防栓等,居民生活極不方便。

“先民生再提升,小區改造就是要往老百姓最關注的點上去發力,把有限的改造資金用在‘刀刃’上。”湖里區殿前街道神山社區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水波向記者介紹,“我們一開始就著力解決小區‘無、破、亂’的問題:從無到有,通過引入燃氣管道、增設消防設施、新建休閒廣場等,解決基礎設施缺失問題;修破如新,對小區道路、圍牆、居民庭院等進行翻修,解決道路破損、圍牆破舊、外牆脫落等嚴重影響小區外觀的問題;變亂為整,對小區亂搭蓋、亂堆放等問題進行集中清理治理,還給居民一個整潔優美、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小區裡地平了,樓道燈也亮了。去年,社區還上門幫我們安裝了智能夜燈,現在起夜洗手間感應燈就會自動亮起,不用擔心摔倒了。”2016年9月,在兒子意外去世後,67歲的黃美英就和老伴相依為命。黃阿姨家中的佈局老舊,電線裸露,很容易發生意外。2017年7月,根據廈門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要求,社區派專人上門,為黃美英家用防滑磚重新鋪設地面,增加馬桶扶手等無障礙設施,並對電線進行重新佈設覆蓋。“施工都是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來,特別對我們‘胃口’,生活也變得方便多了。”黃美英誇讚。

“老舊小區改造,首先要以為民惠民為出發點,重在補齊民生‘短板’,小區缺什麼就補什麼、群眾需要什麼就完善什麼、什麼問題突出就解決什麼,以人為本,精準適用,根據社區實際,側重解決群眾特別關注的問題。” 廈門市湖里區建設服務中心高級經濟師李茵說道。

據介紹,湖里區共有老舊小區173個,自廈門市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全區共完成60個老舊小區改造,改造涉及老舊小區總建築面積約202.1萬平方米,房屋573棟,惠及23712戶居民,群眾滿意率達90%以上。

怎麼改?

多方參與共建,讓群眾成為主角

“改造提升的倡議書是我們自己寫的,改造方案是我們一起商量決定的,改造的資金是我們一起認捐的,連花園裡的花都是我們認養的。”年過七旬的劉文留大爺,是中交三航六公司的退休職工。回憶起一起動手扮靚家園的過程,劉大爺無比自豪,“我們每一位居民可以說都是小區的美麗締造者,一起出力出汗,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再辛苦都不是事兒!”

在廈門市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中,“共同”二字是關鍵和核心。改造過程中,小區普遍成立了自治小組,開門納諫徵集“金點子”,多方聽取居民的意見,評議改造項目,確定建設方案。改造前問需於民,形成共識;改造中問計於民,達成共建;改造後問效於民、實現共評,做到群眾滿意才通過。

“在改造前一個月,我們就組織召開了7場小區改造專題座談會。怎麼改?改成啥樣?必須聽取群眾意見後,才能確定建設方案。”說起當年改造前的準備工作,張水波依然記憶猶新,“我們社區多次組織代表黨員入戶,問計於居民,最終找出‘短板’22處,改造項目14個。”

改造前,一樓道路和中心花園的私搭亂建很多,如何動員居民拆除“自留地”,也曾讓張水波頗為頭疼。“這時候就需要黨員的帶頭示範作用。當時,劉文留大爺主動提出把他家庭院圍牆作試點,先製作樣板牆和樣板房,讓大家更直觀瞭解改造後的效果。”

“政府該投的錢一分不少,但建什麼、怎麼建,由多數居民說了算。我們讓居民真正參與進來,變‘要我建’為‘我要建’,匯聚了大家的力量和智慧。”談起變化,張水波很興奮,“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智獻策。從自清門前物到走出家門參與建設,有技術專長的拿起鐵鍬鐵錘參與施工,有施工經驗的主動當起現場監理,組織協調施工中的問題。還有很多居民參與清理土頭垃圾,為施工工人端茶送水。短短兩個月時間,改造就順利完成,這是之前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

“共同建設是老舊小區改造能夠順利推進的‘內生力量’。堅持以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通過搭建統籌協調平臺、捐資參建平臺、多元參與平臺等方式,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共建,居民從原本不關心小區建設的‘局外人’,變成了為小區建設貢獻力量的‘主人翁’,也從共同建設中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湖里區文明辦主任劉梓良說道。

怎麼管?

居民自治共管,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硬化小區道路、提升綠化環境、改造供水燃氣系統、重新佈置汙水管網……通過改造提升,如今的神山三航小區發生了美麗蝶變:地面乾淨整潔,綠植蔥蘢花木扶疏,頗具閩南風格的紅磚圍牆把小區裝點得別具特色。而除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一些“看不見”的變化也在孕育。

一大早,78歲的退休老人李一德戴上紅袖標,開始投入早晨的工作。他把小區公共區域的衛生狀況巡查一遍,澆完公共綠地的花圃,隨後在小區中心花園的石凳上坐下,和其他居民聊起了家常。

李大爺是三航小區“愛家園”老人督導隊的成員之一。每天,只要有空,他就下來轉幾趟,清理小區內的垃圾雜物。3年多來,這樣的生活已成為“愛家園”老人督導隊退休生活的常態。

“小區環境改善了,不僅居民住得舒心,還能喚起他們共建家園的熱情。”張水波說,“類似‘愛家園’老人督導隊這樣的小區自治小組、義務隊也越來越多,居民自願承擔起小區後續管理事務,社區治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在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我們注重‘三分建、七分管’,努力探索推動無物業老舊小區的治理模式從‘靠社區管’向‘自治共管’轉變,建立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完善小區後續自治管理,解決改造後期管理難題,避免因管理缺失、無序而造成改造成效不能持續,再走老路。”殿前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顏莉莉說道。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後,如何培育居民共同精神,打牢長效管理基礎,鞏固改造提升成果,也是城市管理者應當思考的問題。”張水波說道。

“改變的是環境,凝聚的是人心。既然政府花錢改造得這麼漂亮,我們絕不能讓小區回到老樣子。”如今,李一德老人的督導隊已經由開始的四五名成員發展到現在的十幾名成員。“只要還幹得動,就要堅持下去。”李一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