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在同事的眼中,他除了工作就是學習,

是老一輩優秀知識分子的典範;

在妻子的眼中,他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事業為重;

在記者的眼中,他是個沒架子的“大師”,

穿著藍灰色調、普通面料的衣服,像個鄰家老伯,

他就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師、飛機空氣動力學家,

兩院院士顧誦芬

「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一)

北京,朝陽區北苑2號院

這裡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炮校的營房。

1962年9月,上級決定將其一部分

撥給新創建的國防部第六研究院。

在原有營房基礎上,建起了一棟二層的辦公樓,

也建起了幾排三層的紅磚宿舍。

1986年至今,

顧誦芬就住在其中一套極普通的單元房裡。

每天八點剛過,他就會就從家中走出,

目標是科技委辦公樓,兩點一線,

離開工作了25年的瀋陽601所後,

他在這條路上已經走過了近30年。

那棟不起眼的二層小樓

如今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

88歲的顧誦芬工作的地方。

在他的辦公室裡,除了一張電腦桌、

兩張為客人準備的舊沙發外,

全為書櫃、書架所佔,地上堆放著

一摞摞書刊和裝著資料的紙箱。

靠窗擺著他用了20多年的老式辦公桌,

旁邊是一把木椅。

「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從殲教1和初教6的氣動佈局設計,

到出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

而今又為國家航空戰略出謀劃策……

60餘年來,顧誦芬在航空科技領域矢志不渝。

1930年,顧誦芬生於江蘇蘇州,

父親顧廷龍是國學大家、書法大家、

現代中國圖書館事業家、古籍版本目錄學家。

顧誦芬的名字是父輩取自

西晉文學家陸機所著《文賦》名句,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出生於這樣

一個人文氛圍濃厚的家庭,

為什麼沒有投身人文學科,

卻在航空領域成為一代大家?

這要從當年日本人的一場轟炸說起。

1935年,

顧廷龍舉家北遷,前往燕京大學任職。

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

年僅7歲的顧誦芬在燕京大學附小讀二年級。

1937年7月28日,日軍轟炸29軍營地,

家住在附近的顧誦芬目睹轟炸機從頭頂飛過,

至今仍記憶深刻:“火光和濃煙彷彿近在咫尺,

玻璃窗被衝擊波震得粉碎,人們驚慌失措。”

“國家不強起來,沒法生存。”

從那一刻起,顧誦芬就立志投身航空事業。

顧誦芬第一次接觸“飛機”,

是在10歲生日時,堂叔送給他一個木製航模,

這讓他愛不釋手,可惜飛了兩次就摔壞了。

“父親見我喜歡,就帶著我到一家外國人開的店裡

買了一個更堅固的艙身型航模。”顧誦芬說,

“這個模型也會壞,我按照《小學生文庫》的說明,

學會了自己動手做航模,

看到自己製作的航模飛起來,我感覺非常愉悅。”

從此,顧誦芬就和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父親是一個很開明的人,

對我的興趣愛好並沒有多加干涉,

只是告訴我不管做任何事,

都要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好,

這對我影響很大。”顧誦芬說。

報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航空系。

(二)

1951年8月,顧誦芬以優異的成績

從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畢業,

來到剛組建的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

我國航空工業處於初創時期,

主要任務是修理蘇聯支援的各型飛機,

但飛機的設計始終掌握在蘇方手中。

顧誦芬所做的工作,就是給飛機零部件畫圖,

再跟蘇方圖紙核對。

“幹這個事兒,我不太有興趣,

我的興趣是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顧誦芬回憶,

“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裡,

自己沒有任何主動權。”

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

1956年8月份,我國第一家飛機設計室在瀋陽成立。

顧誦芬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設計飛機的機會。

「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當時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

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

設計室團隊平均年齡僅22歲,大學畢業生佔比不到30%,

在負責人徐舜壽、黃志千的支持下,

顧誦芬承擔起了這架飛機氣動佈局設計的任務。

只在大學裡聽過一些

螺旋槳飛機設計基礎課程的顧誦芬,

不得不回到北京查閱資料,從頭開始學習。

“當時北航還在建校時期,圖書館白天學生都在用,

我只能晚上騎借來的自行車去。”顧誦芬回憶,

為了儘可能準確,他甚至需要用硫酸紙把圖描下來,

自己動手“影印”。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設計室硬是幹出了成績。

1958年7月26日,殲教1試飛成功。

這是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

葉劍英元帥、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等

8月4日親臨瀋陽出席了慶祝大會。

10月,殲教1從瀋陽飛到北京南苑機場,

接受中央領導的檢閱。

隨著殲教1騰空而起,

顧誦芬又成功地完成了初教1

(後改為初教6)的氣動力設計任務。

他為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

創建了屬於中國人的氣動力設計方法,

也在應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

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20世紀60年代,

研製殲8飛機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顧誦芬被任命為副總設計師。

機頭進氣還是兩側進氣?選用什麼樣的雷達?

方向穩定性、縱向穩定性問題怎麼解決?

顧誦芬白天參與設計,晚上拼命閱讀相關材料,

他帶領團隊一個個攻克設計過程中出現的難題。

1969年7月5日,殲8首飛成功,

結束了中國不能自行研製高空高速殲擊機的歷史。

還沒來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悅,

顧誦芬就陷入了新的思考。據試飛員反映,

飛機在跨聲速飛行時存在嚴重的抖震。

為了搞清楚問題所在,他大膽提出通過觀察

貼在機尾罩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

來弄清楚機身後側的氣流在哪裡分離。

當時近50歲、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

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

三次乘坐殲教6緊隨殲8飛行,

用望遠鏡觀察並拍攝飛行的流線譜。

為了觀察清楚,在兩機編隊飛行時,

要求殲教6保持兩機距離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

這對飛行員來說都是一種冒險,

顧誦芬把擾動情況詳細記錄下來,

飛行後又認真檢查毛線條的受損情況,

最終對機尾罩提出了更有針對性的更改,

徹底消除了問題,殲8最終定型。

「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1979年,殲8白天型設計定型資料審查(左起:顧誦芬、鍾敏昭、管德、邱宗麟)

20世紀70年代末,

隨著西方大國相繼開始研製新一代空軍武器裝備,

完全應用於高空高速的殲8已經不能滿足國防需要,

必須大改,殲8Ⅱ研製提上日程。

1981年,顧誦芬被任命為殲8Ⅱ總設計師,

開始了新一輪攻關。

殲8Ⅱ一改傳統的進氣設計,

從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

從而可以搭載更為先進的雷達和武器系統,

性能有了質的飛躍,為此顧誦芬傾注了無數心血。

1984年,殲8Ⅱ終於一飛沖天,

樹立了我國空軍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豐碑。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

殲8系列飛機成為我國國土防空作戰的主力戰鬥機種。

由於在殲8系列飛機研究設計方面的突出貢獻,

顧誦芬被譽為“殲八之父”。

1985年11月,

殲8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獲獎名單上,顧誦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2000年,殲8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顧誦芬仍是第一獲獎人。

(三)

1991年,顧誦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第一批院士,

成為我國航空工業領域唯一的“兩院院士”。

「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獲得殊榮的顧誦芬

以對國家、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

敏銳地關注著國際航空前沿科技發展的動態,

思考著中國航空工業下一步發展,

撰寫了多部航空科技發展、

航空工業歷史經驗等方面的著述。

20世紀90年代,他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發起並組織了與俄羅斯氣動力和飛機設計專家

對遠景飛機的設計合作,

使我國250多名飛機設計技術骨幹

受到鍛鍊併為設計新一代戰機奠定了基礎。

1995年,在他與李緒鄂、

崔爾傑的共同努力下,僅用3年時間,

以航天701所、航空605所為主的技術團隊

研製出中國第一架地效飛行器。

2001年6月,

在王大珩、師昌緒、顧誦芬的倡導下,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和中國工程院機械運載學部

成立了以院士為主,吸收行業內外專家的

大型運輸機發展戰略諮詢課題組。

顧誦芬不顧年事已高,親自走訪空軍,

赴上海、西安兩地調研。2002年6月,一份題為

《我國民機產業的發展思路》的諮詢課題報告完成。

2005年,已過古稀之年的顧誦芬

被聘任為ARJ支線客機設計工程技術專家組組長。

當時研究團隊對飛機設計方案產生了很大分歧,

甚至爭論是否要從頭再來。顧誦芬站了出來,

由他牽頭組織了一批富有實踐經驗的專家,

趕赴上海考察和指導,最終肯定了原設計方案,

堅定了ARJ研究團隊的信心。

我國發展大飛機的進程在2006年獲得突破。

當年7月的一個週末,顧誦芬接到通知

到中南海參加一個大飛機高層會議,

他就我國發展大飛機談了自己的想法。

接著,按照國務院意見,

我國開始了大飛機專家論證,

19名專家組成論證委員會,

顧誦芬是3名主持者之一。

2007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

原則批准大型飛機研製重大科技專項立項,

同意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

國家決策中吸收了顧誦芬建議的核心內容。

10年之後,也就是2017年5月5日,

國產大飛機C919首架機在上海首飛成功。

「致敬」他三次冒險上天追著飛機跑,設計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離開科研設計一線崗位後,

他仍然對航空科學和前沿技術進行跟蹤研究,

“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

推薦給有關的同志,有時也翻譯一些資料,

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顧誦芬說。

1999年以來,

顧誦芬開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飛機、

轟炸機、高超聲速飛行器、無人機、教練機、

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外貿機,形成了數十份研究報告、

諮詢報告和建議書。在他的建議和主持下,

“2020年航空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2030年航空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為長遠規劃提供了技術支撐。

如今,

年近九旬的他本該頤養天年,

但仍然每天準時上班,時刻關注航空事業。

“未來我們的飛機要具備很強的隱身能力,

電子和火控系統要做好,要有好的發動機……”

顧誦芬始終站在科學最前沿,絲毫沒有落伍。

根據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科學報等相關報道整理

相關報道

①人民日報:顧誦芬 矢志報國重擔當(作者:谷業凱)

②經濟日報:“殲八之父”顧誦芬: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作者:杜芳 張振宇)

③中國科學報:顧誦芬 成功駿烈 逸格清芬(作者:師元光)

④科學網:顧誦芬 一甲子踐行航空報國夢(作者:陸琦 趙睿)

⑤法制日報:顧誦芬:以身許國衛空天(作者:陳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