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氣十條」2.0版啓動研製 四大結構將是主攻方向

成都環保工作“半年報”

2018年1月1日-7月23日

空氣

優良天數同比增加6天

創下自2013年以來的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地表水

水質有所好轉

劣Ⅴ類水質斷面同比下降6.5個百分點

固體廢物堆存場所

已完成基本情況調查

建立了13個問題清單和臺賬

目前正組織限期整改工作

查處

全市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142件

行政處罰金額共5257.26萬元

成都“大氣十條”2.0版啟動研製 四大結構將是主攻方向

7月26日,成都市環保局召開新聞通氣會,曬出成都環保工作情況“半年報”:今年1月1日-7月23日,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增加6天,創下自2013年以來的歷史同期最好水平。上半年,地表水水質有所好轉,劣Ⅴ類水質斷面同比下降6.5個百分點;開展市域內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基本情況調查,已建立了13個問題清單和臺賬,目前正組織限期整改工作;全市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142件,行政處罰金額共5257.26萬元。目前,成都版“大氣十條”2.0版已啟動研製,將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以及秋冬季汙染防治,精準施策,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大氣

PM10、PM2.5、O3均值濃度都下降

1月1日-7月23日,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133天,同比增加6天,創下自2013年以來的歷史同期最好水平。主要汙染物PM10、PM2.5濃度平均值分別為87微克/立方米、54微克/立方米,O3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值第90百分位數為167微克/立方米,PM10、PM2.5和O3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0.3%、10.0%和5.6%。總體而言,目前成都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

劣Ⅴ類水質斷面同比下降6.5個百分點

與2017年同期相比,1-6月,成都市地表水水質有所好轉,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7.5個百分點,Ⅳ~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1.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6.5個百分點。

建立了13個問題清單和臺賬

1-6月,集中力量開展了全市86家省控、255家市控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汙染隱患排查和信息錄入工作,開展成都市域內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基本情況調查,排查企業67家,涉及堆場點位87個,建立了13個問題清單和臺賬,目前正組織限期整改工作。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問:稍早前,省環保廳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全省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5%,重汙染天氣基本消除。聚焦到成都市,到2020年的大氣汙染防治目標是什麼?實現難度大不大?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省環保廳提的“到2020年,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全省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5%,重汙染天氣基本消除”,是對全省範圍平均水平的目標。

而成都是一個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經濟體量大,要達到這個目標是極其困難的。因此,省上綜合考慮省情、市情,以及可操作性,給成都下達的目標要求是: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降到50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0%,重汙染天數大幅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全年空氣質量總體較好,也不意味著能完全避免重汙染天氣。原因是,作為大氣汙染的外因,氣象條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華東地區的某些城市早在2016年PM2.5年均濃度就降到了50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比例也超過了70%,但在2016-2017年的秋冬季,因為不利氣象條件,全國大範圍出現區域性重汙染天氣時,這些城市乃至整個華東地區也未能倖免。

不過,近些年成都大氣汙染防治情況在持續好轉。以防治壓力最大的秋冬季為例,根據成都市環科院做的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效果評估報告,成都市2017-2018年秋冬季的重汙染天數為9天,與2016-2017年秋冬季相比,不但重汙染天數減少十多天,而且重汙染天氣發生時間推遲、重汙染天氣過程持續時間縮短、汙染過程發生次數減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召開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6月27日,國務院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針對2018-2020年),進一步增強治汙措施的廣度、深度和力度。該計劃被認為是2013年“大氣十條”的延續,標誌著大氣治理第二階段正式開啟。

成都正在謀劃,在吸收國家新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基礎上,按照省上下達的目標任務,結合本市實際,研究制定成都市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以及秋冬季汙染防治,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成都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