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學習考察「放管服」改革情況報告

結合省市部署開展的“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 近期, 濟寧市編辦聯合市政府辦公室、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等部門 (單位) 和部分縣區, 赴浙江省杭州市、金華市, 江蘇省無錫市、蘇州市和上海市奉賢區實地考察“放管服”改革情況, 學習外地先進經驗, 明確下步工作措施。

一、江浙滬地區先進經驗做法

(一) 推行“跑一次”“不見面”改革。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江蘇“不見面審批”改革, 透視出兩省從政府“好管”到群眾“好辦”、以服務意識替代審批思維的理念嬗變。這兩項改革均從省級層面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制且主題突出、目標明確。如浙江省成立由省長擔任省政府推進“最多跑一次”深化“四單一網”改革協調小組組長, 統籌“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企業投資負面清單、省級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及浙江政務服務網建設;省、市建立“最多跑一次”改革專題組, 由政府副秘書長任組長, 審管辦、編辦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 負責牽頭協調各地各部門, 形成整體工作合力。江蘇省全面推行“不見面審批”改革, 確定“3550”改革目標, 即企業註冊不超過3天、不動產登記不超過5天、建設工程項目施工許可不超過50天;無錫、蘇州等地組建行政審批局, 將市場準入、工業建設項目兩大類審批事項納入審批局運作。

(二)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杭州市在全國首推“1+N”+X多證合一、證照聯辦改革和“商事登記一網通”, 85%的新設企業可按“一件事”標準進行網上辦理。金華市實施多網點服務模式, 市場監管部門與四大國有銀行金華分行推出“工商註冊通”, 金華市民可在市區90個銀行網點享受新設企業從名稱預先核准、登記核准、證照打印到賬戶開立全過程“一站式”代辦服務。無錫市整合工商、公安、稅務、人民銀行等部門數據資源, 實現開辦企業辦照、刻章、開戶、領票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

(三) 簡化投資項目審批。

一是推行分類審批。上海市奉賢區按工業項目、小型項目、其他社會投資項目3類開展分類審批監管。對工業項目, 實行帶方案出讓, 設計方案免於審核;對小型項目, 減少不必要的評估評審事項, 縮短設計方案審批、施工圖審查時間;對其他社會投資項目, 優化調整原有審批流程。二是實施“多評合一”“多圖聯審”“多規合一”。上海市奉賢區整合環境影響、節能評估、水土保持方案等各類評價, 實行統一受理、同步評估、同步評審、統一反饋;對專業規劃和區域評估評審覆蓋的區域, 在引進與產業定位相一致的社會投資項目時, 有關部門不再單獨進行評估評審。金華市整合建設、規劃、人防、消防和氣象等施工圖審查環節, 實現綜合圖審一窗受理, 同時升級改造施工圖審查信息系統, 審查時間比規定縮短20%以上。

三是探索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杭州市對教育等涉及民生的社會公益項目試行建設工程告知承諾許可制。金華市制定出臺依法依規前提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 形成“1+1實現零跑”改革新模式, 即企業一次承諾加一條審批高速通道, 實現企業投資“零跑腿”。

(四) 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一是推行“簡化辦、網上辦”。杭州市落實“四個一律取消” (沒有法律法規依據、能通過個人現有證照證明、能採取申請人書面承諾方式解決、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一律取消) 和“五個減” (減事項、層級、材料、環節、時間) , 精簡辦事材料669件, 取消紙質證明材料174種, 實現群眾僅憑“身份證”可辦事項296項、憑“市民卡”可享受基本服務10餘項、憑手機APP可全程掌上辦理事項53項。同時, 將21項非稅收入納入統一公共支付平臺, 累計937.2萬人次通過手機端進行網上支付。二是推行“就近辦、全城辦”。以不動產登記為例, 考察所到地區均整合交易、納稅、登記3個窗口為1個綜合受理窗口, 實現申請材料一次性提交。杭州市在城區內設置10個辦理點, 實時公佈各處排隊人數;無錫市將收件權限下放至各國土所, 受理窗口達到33個。

三是推行“夜辦”“假日辦”。杭州市各級政務服務中心均實行“雙休日開放”, 目前可為群眾提供公積金、社保、不動產登記、出入境、城管違停等7類服務。無錫市實施不動產登記“夜辦”制度, 服務時間延長至晚上8點。

(五) 加快數據互聯互通。

浙江省在省級層面打通多部門業務系統, 通過鏈接現有數據庫, 在戶籍、社保、交通等多個領域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市縣直接使用省級平臺。同時, 建立市級證照共享應用平臺, 開展電子簽名、電子證照試點工作, 實現企業營業執照和身份證兩大電子證照無紙化提交。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一) 實施行政審批提速工程。

一是壓縮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時限。依託網上政務服務平臺, 將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時限在目前基礎上再壓縮50%, 實現承諾時限比法定時限縮短75%的目標, 確保新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內完成營業執照辦理、公章刻制、銀行開戶、涉稅辦理等事項。

二是完善建設項目並聯審批機制。全面落實行政審批流程再造措施, 推行“多評合一”“多測合一”“多圖聯審”“聯合踏勘”“聯合驗收”“區域評審”, 確保政府投資項目和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全程分別控制在45個、28個工作日以內。對工業企業“零增地”技術改造項目推行承諾協議制, 全面減少審批環節。三是強化重點項目服務保障。對列入市縣政府年度計劃的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嚴格落實“6+1”“9+X”會商會審和分級協調機制, 實施清單化管理, 加快項目供地、立項、規劃、施工許可、竣工驗收階段審批進程。

(二) 實施企業營商環境優化工程。

一是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落實國家降電價和減稅政策, 編制公佈行業協會商會收費目錄清單, 擴大涉企收費“一張網”覆蓋面。搭建全市涉企收費投訴處理平臺, 形成市縣聯動、部門聯合處理機制。二是企業水電氣暖報裝“一次辦好”。對與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供水、供氣、供暖、供電等服務事項進行全流程優化, 壓縮辦理時間、簡化辦理手續、降低收費標準, 讓企業“最多跑一次”就辦好。

三是規範中介服務行為。制定中介機構提供行政許可要件評價辦法, 建立備案管理、考核評定、清退淘汰三項機制, 完善中介機構“黑名單”認定、發佈和清出制度, 提升中介機構服務水平。四是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全面落實市場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綜合檢查規範和抽查指引, 動態調整“一單兩庫一細則”, 強化抽查檢查結果公示, 建立全程留痕監管檔案, 開展跨部門、跨層級隨機聯查, 確保市場主體“雙隨機”抽查比例不低於5%、抽查結果公示率100%。

(三) 實施群眾滿意度提升工程。

一是推動服務事項“應駐盡駐”。將不動產登記、社保繳納、公積金審批、出入境審批、機動車違章處理、水電氣暖、稅務繳納、通訊郵政等業務全部納入政務服務大廳, 並實行“365天無休”服務。二是不動產登記全面提速。整合交易、納稅、登記三項業務全面進駐城區5處大廳, 實現全部業務“一窗受理、全城通辦”。除確需權籍調查的案件外, 所有不動產登記業務提速至5個工作日內辦結, 部分登記及查詢業務實現即來即辦、當日辦結。

三是民生領域事項全鏈條“一次辦好”。推出第二批“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 開展民生服務事項整合梳理, 實現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和餐飲經營、戶籍辦理、社保繳納、出入境審批等民生領域事項全鏈條辦理。

(四) 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助推工程。

一是打造“十大”產業投資項目審批“高速路”。圍繞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養健康、高端化工、紡織服裝、現代高效農業、文化產業、現代金融服務等十大產業, 降低准入門檻, 優化服務流程, 梳理公佈項目落地全鏈條辦理流程圖, 進一步壓縮時限、優先辦理。二是強化產業人才支撐。制發2018年“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錄, 深入推進“四個人才計劃”, 大力實施“五大引智工程”;出臺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實施辦法, 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三是免除新興產業公章刻制費用。培育發展全市公章刻制市場, 嚴格規範公章刻制經營行為, 依法加強價格監管;對新登記註冊且符合產業政策的市場主體, 探索推行“免費刻章”, 免費贈送印章一套 (公章、財務章和法人章各1枚) , 所需費用列入部門預算。

(五) 實施開發區活力激發工程。

一是推進政府權力下放。全面梳理下放濟寧高新區急需急用的審批權限, 通過直接下放、刻制“2號章”等方式, 推進高新區形成全鏈條閉合審批流程。二是加快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圍繞明確職責權限、優化組織架構、理順條塊關係、創新人員編制管理、健全考評分配機制等方面制定改革措施, 下放機構編制管理權限, 推開“大部制”“員額制”“全員聘任制”改革, 建立適合開發區發展需求的運行機制。三是積極穩妥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在濟寧高新區合理選擇部分行政許可等事項, 通過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管理、實行告知承諾制、提升審批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強化市場準入管理等方式推行“證照分離”, 破解“辦照容易辦證難”“准入不準營”等突出問題, 加快營造穩定公平的營商環境, 釋放企業創新創業活力。

(六) 實施數據共享建設工程。

一是橫向整合各級部門各類業務專網專線, 除個別確需保留、經批准暫時實行網絡對接外, 年底前各類業務專網完成向全市電子政務網的分類遷移。二是縱向完善全市電子政務外網, 推動並規範基層政務部門接入, 加快實現全市鄉鎮 (街道) 全覆蓋, 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業務的支撐服務能力。三是強化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 圍繞投資項目、涉企涉稅、市場監管、社會保障等重點應用領域, 組織開展跨部門信息資源綜合應用, 推動市縣兩級政府信息資源共享互通, 全面提供公民、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相關基本信息。四是打造“互聯網+便民服務”線上線下融合新模式, 推行實體大廳端、電腦PC端、自助服務端、口袋移動端“四端”政務服務, 年底前實現“網上申請、在線服務、快遞送達”服務全覆蓋, 切實增強政務服務的主動性、精準性、多樣性、便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