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敗是軍事錯誤還是必敗無疑?

千千千里馬


有些事知道即可!中國必須講民族團結!不會學蘇聯的。孫先生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只能革命時用,民國時就必須換成袁大頭五族共和,這是非常有必要政治手段,非常及時和高明。宋遼宋金宋蒙應該按照中國的南北朝的形態講。不要過分渲染靖康恥和崖山之後。隋滅陳時咋不悲傷,隋可是胡漢雜之,將領也多胡人!

下面就對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說說什麼崖山之後是個沒什麼意思的問題。 陳橋兵變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柴榮公元959年去世,英年早逝才34歲。陳橋兵變的過程非常短和迅速,960年的大年初一報契丹來犯,倉促之間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兵出戰;初三行軍至陳橋驛,趙匡胤黃袍加身,初五返回開封;僅僅五天的時間。 無論日後趙匡胤再如何辯解不知情,如何顯示自己是被兵將們黃袍加身,什麼殿前都點檢當天子之類童謠等等,從事後結果看這是一場精心準備的兵變。這場兵變從當時人的角度看,其實和整個五代十國又一場兵變差不多。 950年郭威也是帶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返回開封,951年郭威稱帝。看樣子是不是和這很相似。只是和這有點不一樣的是當時的後漢政權立國有些短,劉知遠趕契丹離中原後建國時是公元947年。劉知遠不久就死去,繼任的皇帝振不住了,開始消地方節度使兵權。

具體過程不講了,反正是郭威的全家是被殺了,僅跑了個繼子郭榮,也就是後來的柴榮,郭威後來殺入汴梁,以後的故事就是後周的建立。同樣的事情九年後再次發生,郭威算是被迫的,倉促之間的事。而陳橋兵變是靜靜的,僅僅有韓通被殺。如此有計劃的事情,趙家的家屬當然不會有事的。城裡城外是有準備和配合的,瞞著只是王博、趙質和柴家的孤兒寡母。但趙匡胤掩飾之舉也是應該的,總不能赤裸裸的說我就造反了,這樣是不行的。 再回過頭說947年的事,那一年是後晉滅亡。後晉的滅亡是成也契丹,敗也契丹。後晉最有的就是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契丹得以進入中原,中原失去屏障無險可守,在大平原上以步兵對抗遊牧民族騎兵的不利影響。其實我們感概的是,以後宋一直未收回,並且在對待外患上一直沒有成效,宋以後整體敗亡於蒙元,所以對此有所不甘而已。其實契丹公元907年就已經建國,這個時間要看清楚,這一年是唐亡的時間。就是說契丹比宋早五十多年呢?

當時的太原和幽州的節度使已有多次藉助契丹人和中原以及其他節度使對抗的歷史。但當時石敬瑭和後唐對抗時,答應的條件未免太大些吧,不僅僅稱兒皇帝、歲貢而且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在契丹人幫助下,936年得以滅後唐建立後晉,在這之中不要簡單的說勾結、賣國之類的話。從這前後的發展脈絡看,這一切都是中國統一過程中的必須面臨。後唐大致統一中原後,有目的的消除節度使的權利,進而完成集權也是唐亡以後重新統一的應該的歷史進程。石敬瑭就是太原留守,在這被削權過程中,借兵反後唐罷了。 從這可以看出重新統一過程中的反覆和為難之處。不整節度使吧,一堆驕兵悍將在哪裡不好好聽話;限制吧,他們就造反,唉反正是為難。但此時可以看出五代已和魏晉南北朝不一樣了,無論咋打 中原的統一趨勢一直很清晰明朗。這就是歷史的趨勢。南方和周圍的十國不用搭理,五代是沒騰出手,一旦完成內部整合,收拾十國還不是什麼大問題。日後發展也看出沒啥折騰的。

但這後晉當兒皇帝畢竟不是什麼好事,反正諸將和群臣是不舒服,多少有點屈辱。石敬瑭942年死後,石重貴當皇帝后不想這麼憋屈,那就不納貢不稱兒皇帝了,契丹當然不願意。契丹和後晉944年、945年、947年先後三次交戰;最後一次時後晉杜重威降契丹,汴梁被攻破,石重貴被俘至北方,北宋年間公元974年才死在北方。這一幕看似相識否!簡直就是靖康恥的預演。契丹人感覺不錯,不走了,改國號遼,看清楚就是在汴梁改國號為遼的。感覺這和普法戰爭後,普魯士國王在法國的凡爾賽宣佈稱帝建立德國差不多。

大家是不是感覺當時的節度使們咋這麼無恥啊,賣國賊咋這麼多。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的夷夏之防是後世才有的。我們的現在的很多正統的看法很多來自明朝。舉例簡單的說,在宋以前,史書均是以北朝為正朔,魏晉南北朝是以魏晉為正統的,但到明朝以後就改為以蜀漢為正統,這不見得是三國演義的問題,是明朝人以後有蒙元的問題而改的。 再回到五代,五代的第一個後梁是朱溫建立的;剩下四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卻均是李克用的後代和部速屬建立的,李克用卻不是漢人,是沙陀人。這之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所以有人罵石敬瑭漢奸是不對的。從這些情況看,當時北方從五胡亂華以後,一直是胡漢相互融合之中,有唐一代,在北方也一直用胡人任節度使領兵打仗的。安史之亂是安史是胡人,但對抗安史的哥舒翰等很多也是胡人。

安史之亂後,河北六鎮也多有胡將,當時人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妥。 但契丹人和中原這些長居此處的胡人不同,他們是典型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對付遊牧民族最大問題不僅僅光是馬的問題,而是遊牧民族輕後勤或是說沒有後勤。這種特點是生產方式形成的,這種方式下,遊牧民族可以大範圍迂迴包抄作戰等。蒙古對付中東歐洲國家時,就是這類戰術,歐洲國家習慣於小範圍平推的陣地戰,這種幾百公里迂迴作戰真是沒見過的。

回到契丹這裡就產生問題了,已經在汴梁建立遼了,就好好整合各路人馬。收賦稅,設百官等等制度開始建國唄,契丹打下汴梁後,當時人五代的百姓也見多了,就當又一次改朝換代。 最多兵士再搶掠一番得了,反正每次都是這樣的。但契丹還是太落後了,居然不會這些。前面說了遊牧民族是沒有後勤放的,那麼他們後勤就是劫掠 ,也就打草谷;這不到汴梁後也是不改,居然一直就靠搶劫為生,這個問題和靖康恥時金面對的問題一樣,不會統治。可契丹時周圍可還有一群節度使呢,契丹人就被太原的劉知遠趕出了中原。這之中還有水土問題,怕熱。這時遼的皇帝死了,就是中暑死的,為了拉回北方埋,怕路上腐爛,把屍體做成臘肉,這就是有名的臘肉皇帝。

說了這些前因後果,就可以看出趙匡胤的政治視野明顯不一樣。這以後為了防止出現節度使割據,收天下之兵於開封也是一系列的措施最後結果。但為了防止出現消權過程再次出現消權不成反被害的結果,杯酒釋兵權也就順理成章的事情,並且這事也得趁著趙匡胤威望最大時,並且趁活著的時趕快做,否則一旦出現小皇帝或年輕皇帝繼位,事情就會有變。五代寫了那麼多所謂荒淫無恥的皇帝,這之中雖有皇帝自己本身的問題,但也不免又有消節度使辦事不成反被害後抹黑的。

而從陳橋兵變成了五代最後一次的兵變的結果看,其影響了中國以後的千年的政治制度。從此再也無藩鎮節度使之類的長時間割據,清初削藩也是這一事情的影響結果。

從五代的混戰和魏晉的五胡亂華看,民族融合這個概念是非常對的,明初胡人大規模改漢姓也是非常對的策略。不能天天把仇恨、歧視、對抗放在日常生活裡。殺戮不解決問題,雖能解決產生問題的人,但問題依然是在那裡的。我們不希望平時好好的鄰居 ,會突然來殺戮,就像現在一些地區衝突那樣。我們的祖先是在一步步試錯中走來的,這之中的智慧有些是血淋淋的教訓,不要以腐儒簡單的好人壞人看待問題,要看清古人努力、奮鬥以及無奈。 漢字武的意思就是止戈,這就我們的智慧。我們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這裡。陳橋兵變以及此後的影響就在這裡。


沙中土大溪水


事物都有表面性和實質性,而崖山之所以會敗,不僅是軍事錯誤,更是必敗無疑

此戰的宋軍統帥張世傑,將近千艘戰船綁成了一座艦城,這種作戰方式對於陸戰出身的張世傑來說不是問題,但是讀過《三國演義》、知道赤壁之戰的,大概都知道這麼做會是什麼後果。最要命的是,張世傑帶了半年的糧食儲備,卻只有一個星期左右的淡水。在沒有海水淡化設備的宋元之交,如果版速戰速決,那麼宋軍的下場是什麼無須贅述。

在整體佈陣的角度來說,張世傑也有重大失誤。因為他丟掉了天然的良港崖門,反倒是背山面海,把自己的戰略基本盤和淡水供應點全丟了。這仗,還怎麼打?

但是這就是全部嗎?不,是實際上,此時宋軍已經基本沒有翻盤的可能了。

崖山之戰的參戰兵力,宋軍據說有二十萬,但是這個水分極大。南宋的二十萬人裡面,有大量宮女、內侍、家眷和軍屬、文官,這個水分拋掉後,真正的戰鬥力有多少,很成問題。而這些大兵如果都是精兵強將的話,早就該去抵擋元軍了,又何至於一路流亡至此。

而此時,南宋流亡朝廷,也不過就只有這一點點地方了,再跑,就該往南洋跑了。南洋也是蠻夷,也不比蒙古人好到哪裡去,又何苦跑那麼遠?

但是,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崖山海戰的結局——從皇帝、皇太后到宰相陸秀夫、主帥張世傑,再到每一個隨行人員,全部跳海殉國,將永遠銘刻在漢人的精神世界中,被譏諷為闇弱的宋朝,終於在它最後一刻,迸發出了最慘烈和悲壯的吼聲。



青言論史


怎麼說那,崖山之戰在軍事上,政治上都有錯誤?這兩種錯誤也不是一天行成的,這種錯在北宋就出現了,到南宋以後就更歷害了,從朝廷到下級各部門,腐敗成風,朝廷不思進取,天天歌舞昇平,一點危激趕都沒有,在軍事上不重用強硬派,主和派為多,於到敵軍侵犯不是割地就是培款,割地培款以成了南宋的家常飯了,當時南宋政權對外軟弱,可對內十分慘忍,慘苦震壓農民,是南宋的百姓聞戰聞血就怕,等到外遊入浸時百姓變的麻木的象一隻只小綿羊認平宰殺,到後來那些愚蠢的和平派於蒙古人連合滅亡金朝,這是最後南宋滅的重要原因。所以說崖山之敗不是敗在當時,(好比一棵蒼天大樹外邊只有一層皮了,裡面全空了,怎麼能擋的住狂風瀑雨那)。所以說對百姓而言知不過還了一個朝廷吧了。


用戶80586967973


更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之戰的失敗,應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思進取的南宋王朝。朝廷上下,夜夜笙簫,歌舞昇平,當最後問題爆發的時候。除了王朝更替別無他法。到了最後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手握重權的大臣,還在爭權奪利。只不過漢人的王朝被異族所滅,大部分國人心靈無法接受而已。

但是事實上就是,中華民族強大的融合能力,他不但同化了外族。還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文化內涵。也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生命力。不斷吸納融合各方面先進的文化才能保持,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生命力。


躺著看驢


應該是必敗無疑,戰略上已經失敗,忽必烈採用了大包圍,利用了蒙古人善騎射的特點,才用C形大包圍戰略縱深,從西南陸路發起攻擊,截斷了南宋政權的撤退之路,避開了長江天險對蒙古人阻擋,蒙古人不善水戰,避免了曹操赤壁之險,南宋於西面門戶喪失,江南無險可守,而倉惶南逃,在嶺南頑強抵抗,終因嶺南天險失守,南海阻止了退路,只有背水一戰,因天下盡失,彈丸之地也被團團圍困,最後城破而跳海,氣節不丟,崖山崩裂氣節皆亡。天下從此無氣節之臣民,百姓皆為蒙人之奴。


隨雨飄渺


崖山之戰,大宋軍民同仇敵愾,戰敗後十萬人不甘屈辱,共跳海自殺。那麼回顧這場戰役,戰略

層面上南宋王朝面對著蒙古人的鐵騎已是案板上的魚肉,再加上一大批南宋水軍將領的投降,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已經必敗無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