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蘇聯解體後,駐紮東歐的40萬蘇軍,爲何到1994年才撤完?

眾所周知,在冷戰時代,世界秩序由蘇聯、美國兩個超級大國把持。從1946年到1991年,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兩個超級大國為了拓展自身的勢力範圍,而在世界各地進行戰略擴張,由此形成了兩極對峙的格局。彼時,世界上有眾多地區成為了兩極軍事對峙的前線,其中之一就是歐洲。在冷戰高峰期,蘇聯便在東歐部署了大量的軍隊,如同一把尖刀抵在了北約的喉嚨上。部署在東歐的蘇聯軍隊,主要可分為駐德集群(西部)、駐波集群(北部)、駐捷集群(中部)、駐匈集群(南部)這四大部分。這些部隊由於地處冷戰的前沿地帶,所以多數都是王牌,武器裝備也都比較先進。例如駐德蘇軍部隊,就雲集了近衛坦克第8軍等大批精英,平均每個坦克師有300多輛坦克,而且很多都是相當先進的T-64、T-80坦克,戰鬥力相當強悍。

1991年蘇聯解體後,駐紮東歐的40萬蘇軍,為何到1994年才撤完?

在蘇美對抗的高峰期,蘇軍在東歐的兵力達到了50多萬,其中僅駐德蘇軍就有38萬之眾。冷戰末期,蘇聯開始大規模裁軍,駐守東歐的蘇軍部隊有所減少,在80年代末期已經減少到40多萬人。自1989年起,東歐各國連續發生政權更替事件,這意味著蘇軍應該離開東歐了。隨後,蘇聯也在1991年宣告解體,按照常理來講,此時所有留守東歐的蘇軍,應該都撤回祖國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蘇聯雖然在1991年解體了,但留守東歐的蘇軍卻仍有很多沒能回國,最後直到1994年才全部撤走。那麼問題來了,東歐劇變後,東歐蘇軍就已經失去了立足之地;蘇聯解體時,東歐蘇軍為之奮鬥的祖國也宣告消失。東歐蘇軍在喪失立足之地、失去祖國依靠的情況下,為何仍延遲到1994年才全部撤完呢?筆者認為,粗略的看,這其中有幾大原因。

1991年蘇聯解體後,駐紮東歐的40萬蘇軍,為何到1994年才撤完?

東歐劇變前,蘇聯已經在全國範圍內裁軍,同時也從東歐撤走了一些部隊,總人數達幾十萬。東歐劇變後,又有大批軍隊(以及軍人家屬)需要撤走。在短時間內,要把那麼多軍人安置妥當,並不是件容易事。首先是住房困難,1990年2月,亞佐夫元帥就曾說:“至少有17.3萬個軍官家庭缺少住房”。其次,軍人的家屬也需要重新安排工作,軍人的子女也需要重新提供學校。如此繁重的任務,顯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第二,撤軍面臨交通問題幾十萬軍隊進行調動,必然要佔用大量的交通資源(公路、鐵路、航運等),影響地方上的正常經濟秩序。東歐劇變後,大部分東歐國家歷經政權更迭,國內有許多問題亟待處理,又需要進行經濟體制轉軌。因此許多國家自顧不暇,在主觀上不願意向撤退的蘇軍提供便利。這樣以來,蘇聯撤軍的效率就大大受到了影響,導致其推遲到很晚才完成。

1991年蘇聯解體後,駐紮東歐的40萬蘇軍,為何到1994年才撤完?

第三,軍事資產需要處理冷戰時期,東歐地處兩極對峙的前線,蘇軍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而在此修建了眾多軍事設施,貯存了大量的軍用物資。東歐劇變後,東歐各國明顯向西方靠攏,一些國家甚至已經加入北約。在這種情況下,蘇軍自然不甘心把苦心經營的家底“拱手讓人”,因此他們在撤走之前,還要對眾多軍事資產進行處理: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就銷燬。而若要完成這些工作,就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正在準備運回國的裝甲車總的來看,東歐蘇軍的撤退進程受多種因素影響,一波而三折。正如一位分析家所言:“蘇聯解體時,仍有幾十萬蘇聯公民被困在四個中歐國家和東歐國家中”。最終直到1994年,這些人才全部回到自己曾經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