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解体后,驻扎东欧的40万苏军,为何到1994年才撤完?

众所周知,在冷战时代,世界秩序由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把持。从1946年到1991年,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个超级大国为了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而在世界各地进行战略扩张,由此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彼时,世界上有众多地区成为了两极军事对峙的前线,其中之一就是欧洲。在冷战高峰期,苏联便在东欧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如同一把尖刀抵在了北约的喉咙上。部署在东欧的苏联军队,主要可分为驻德集群(西部)、驻波集群(北部)、驻捷集群(中部)、驻匈集群(南部)这四大部分。这些部队由于地处冷战的前沿地带,所以多数都是王牌,武器装备也都比较先进。例如驻德苏军部队,就云集了近卫坦克第8军等大批精英,平均每个坦克师有300多辆坦克,而且很多都是相当先进的T-64、T-80坦克,战斗力相当强悍。

1991年苏联解体后,驻扎东欧的40万苏军,为何到1994年才撤完?

在苏美对抗的高峰期,苏军在东欧的兵力达到了50多万,其中仅驻德苏军就有38万之众。冷战末期,苏联开始大规模裁军,驻守东欧的苏军部队有所减少,在80年代末期已经减少到40多万人。自1989年起,东欧各国连续发生政权更替事件,这意味着苏军应该离开东欧了。随后,苏联也在1991年宣告解体,按照常理来讲,此时所有留守东欧的苏军,应该都撤回祖国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苏联虽然在1991年解体了,但留守东欧的苏军却仍有很多没能回国,最后直到1994年才全部撤走。那么问题来了,东欧剧变后,东欧苏军就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苏联解体时,东欧苏军为之奋斗的祖国也宣告消失。东欧苏军在丧失立足之地、失去祖国依靠的情况下,为何仍延迟到1994年才全部撤完呢?笔者认为,粗略的看,这其中有几大原因。

1991年苏联解体后,驻扎东欧的40万苏军,为何到1994年才撤完?

东欧剧变前,苏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裁军,同时也从东欧撤走了一些部队,总人数达几十万。东欧剧变后,又有大批军队(以及军人家属)需要撤走。在短时间内,要把那么多军人安置妥当,并不是件容易事。首先是住房困难,1990年2月,亚佐夫元帅就曾说:“至少有17.3万个军官家庭缺少住房”。其次,军人的家属也需要重新安排工作,军人的子女也需要重新提供学校。如此繁重的任务,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第二,撤军面临交通问题几十万军队进行调动,必然要占用大量的交通资源(公路、铁路、航运等),影响地方上的正常经济秩序。东欧剧变后,大部分东欧国家历经政权更迭,国内有许多问题亟待处理,又需要进行经济体制转轨。因此许多国家自顾不暇,在主观上不愿意向撤退的苏军提供便利。这样以来,苏联撤军的效率就大大受到了影响,导致其推迟到很晚才完成。

1991年苏联解体后,驻扎东欧的40万苏军,为何到1994年才撤完?

第三,军事资产需要处理冷战时期,东欧地处两极对峙的前线,苏军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而在此修建了众多军事设施,贮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明显向西方靠拢,一些国家甚至已经加入北约。在这种情况下,苏军自然不甘心把苦心经营的家底“拱手让人”,因此他们在撤走之前,还要对众多军事资产进行处理: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就销毁。而若要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正在准备运回国的装甲车总的来看,东欧苏军的撤退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波而三折。正如一位分析家所言:“苏联解体时,仍有几十万苏联公民被困在四个中欧国家和东欧国家中”。最终直到1994年,这些人才全部回到自己曾经的祖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