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App註銷規定缺乏威懾力 霸道應用軟體商知法犯法

App註銷為何這麼難?

法治|App註銷規定缺乏威懾力 霸道應用軟件商知法犯法

一些App註銷難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徐駿 作 新華社發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9%的受訪者遇到過App(手機應用程序)賬號難註銷的情況,62.9%的受訪者擔心App賬號註銷難會導致賬號被盜用。賬號不能註銷顯然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為什麼這麼多應用軟件商卻在知法犯法?在如此大面積註銷難的情況下,應該如何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

註冊不易註銷難

最近,在北京工作的張先生遇到了一件煩心事,用了沒多久的App想要註銷,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註銷的入口,無奈之下通過電話聯繫到客服,卻被告知:“目前尚未有註銷服務提供。”張先生表示:“現在的App所收集的個人信息比之前多多了,之前可能只要一個手機號就能註冊,現在,一些App不僅要有手機號,還要綁定銀行卡,甚至要上傳本人的身份證及生活照等個人信息才能註冊。”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大量的流量轉移到手機上,而在智能手機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各種質量參差不齊的App一同湧上各大應用平臺,供用戶下載使用。註冊時提交相關材料,原本只是為了方便用戶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能夠更便捷地使用一款App,現在卻在註銷時遇到了麻煩。有的App大有“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霸道”,根本就沒有設置註銷渠道;有的App儘管有註銷通道,但會附加很多條件,註銷過程也是十分繁瑣。

用戶信息是核心

“自從在一款網絡借貸的App上提交了自己的信息之後,時不時就會接到貸款理財類的騷擾電話,很明顯,我的個人信息已經被出賣了。”說到自己的經歷,王女士苦不堪言。其實,面對這樣困擾的何止王女士一個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某一款App或網站提交個人材料註冊後,不久就會有相關的騷擾電話打進來。

大數據時代,數據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越來越多的企業十分關注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通過合法合規方式收集數據並分析無可厚非,但是,很多應用軟件商卻通過App註冊的形式獲取用戶數據,然後將數據賣出來獲取收益,給用戶造成種種困擾。

對應用軟件商來說,設置一條簡單的註銷通道,在技術層面不是難事,但是為什麼還會出現如此多的註銷難現象?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這就是不願意做的問題。因為應用軟件商掌握的數據越多,將來變現的價值就會越大。用戶不能註銷,應用軟件商就能確保自己的用戶數據只多不少,而用戶數量是互聯網產品估值的重要標準,這也就意味著平臺的價值不會因為用戶離開而降低。另外,賬號不能註銷,還意味著用戶在平臺上所有的“痕跡”和信息,都能被平臺作為一種資產佔有。

信息安全要保障

App賬號註銷難的行為,其實是對用戶隱私的侵犯,也是對用戶自主選擇商品權利的強加限制,是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

而且今年1月份,工信部就約談過多家互聯網公司,指出將加強對賬號註銷等環節的監督。對於拒絕註銷賬戶,《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和網絡安全法都明確了懲戒舉措。如前者規定,由電信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甚至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

儘管有這些明確規定,但對於企業來講,其可能受到的懲罰與違法所獲得的利益相比,懸殊太大,規定完全沒有威懾力。

今年5月起,推薦性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正式實施,要求個人信息控制者應向個人信息主體提供能夠訪問、更正、刪除其個人信息,以及撤回同意、註銷賬戶等的方法,並強調該方法應“簡便易操作”,且註銷賬戶後,應刪除其個人信息或做匿名化處理。但這一規範是推薦性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不具備法律強制力。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發展環境。但這樣寬鬆、自由的環境,不應該以犧牲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代價。一個負責任的互聯網企業應該有良好的機制,防範其行為越過用戶合法權益的底線;對於監管者來說,要平衡好對互聯網企業發展環境的保障和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兩者不能失衡,更不能混淆。(記者 劉發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