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期的三位帝王,路易十四 vs 康熙 vs 彼得一世

17世紀中後期到18世紀前期,中法俄幾乎同時出現傑出的帝王,他們分別是中國的康熙、法國的路易十四、俄國的彼得一世。三人都處於同一時代,在各自國家乃至世界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下簡稱為路易、康熙、彼得)

同時期的三位帝王,路易十四 vs 康熙 vs 彼得一世

路易十四(1638.9.5-1715.9.1)

同時期的三位帝王,路易十四 vs 康熙 vs 彼得一世

康熙 (1654.5.4-1722.12.20)

同時期的三位帝王,路易十四 vs 康熙 vs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1672.6.9-1725.2.8)

一、暗合的曲折命運

他們都是幼年即位,童年命運曲折,甚至都有一位老大臣權傾朝野。1638年,路易十四出生,他比康熙(1654)大16歲,康熙又比彼得(1672)大18歲,他們分別以5歲、8歲、10歲的沖齡繼位。

路易十四,4歲喪父,同年繼位(虛歲6歲,實則歐洲沒虛歲之說),由其母(太后)攝政,但掌握實權的是權臣馬紮然。年幼的路易是在幾次暴亂鬥爭中長大,並因此留下了陰影,決定再也不允許這樣的暴亂出現,開始在腦海裡構造未來的藍圖。22歲的路易對統治國家很感興趣,並且相當擅長此道。次年馬紮然病逝,青年路易廢除宰相之位,獨攬大權。

康熙,2歲左右感染天花,因禍得福有了終身免疫力,併成為後面繼登帝位的一個極大有利因素。5歲開始讀書識字,很快顯露出勤奮好學的天分。8歲喪父,年僅6歲(虛歲為8)繼位,由四大臣輔政。10歲喪母,14歲康熙正式親政,但實際政局並不受其直接掌控。16歲時除掉鰲拜,至此掌握實權。

彼得4歲喪父,10歲時和異母兄伊凡五世,被伊凡的姐姐索菲婭當作傀儡共同立為沙皇,索菲婭任攝政,掌握實權。不久索菲亞先發制人,派射擊軍刺殺彼得及其母親。後來母子逃脫,躲到莫斯科郊外的一個村子裡,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十多歲的彼得酷愛學習,對機械、船炮、地理充滿興趣,而其最樂此不疲、如痴如醉的還是軍事遊戲,常常組織村裡的小孩玩打仗遊戲,建立"少年軍"編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兵團和謝苗諾夫斯基兵團(後來這支隊伍成為俄國的禁衛部隊)。18歲的彼得利用這兩支隊伍和在貴族的支持下,戰勝了索菲亞,掌握國家實權。

二、在位與執政

路易在位72年,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實際執政54年。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長達61年,實際執政53年。彼得在位43年,實際執政34年。

三、接手背景和起點高低

1661年,23歲路易接手的法國,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實際有些外強中乾),外部形勢很好,長久以來的敵人西班牙已經急速衰落,最大的鄰居德意志也被打的四分五裂,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剛剛復辟急需法國的支持,海上霸主荷蘭也與法國保持相對友好的關係。但此時的法國,財政已經瀕臨破產了,軍隊很難得到支撐,國家的運轉也陷入僵局中。相比良好的外部形勢,內部卻是一個腐敗、老邁的處境,國家迫切希望一場新生。

1669年,16歲康熙接手的是一個入關已有25年的大清。在入關後的20多年裡,經過一系列的鎮壓、政權鞏固和修生養息,基本上趨勢於穩定,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面。

1689年,18歲彼得接手的俄國,由於錯過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機會,國內幾乎各方面都遠遠落後歐洲。外部面臨諸多威脅,一方面是傳統強敵奧斯曼帝國(當時的超級強國),另一方面還有瑞典、波蘭等北歐強國(17世紀中期,瑞典就躋身列強),國內時不時發生叛亂,國家隨時有崩潰的現象。

四、重商主義與重農抑商

路易統治時期的法國,處於向資本主義轉軌的歷史大變革前夜,已經在北美、印度開拓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迫切需要繪製新的航海圖和地圖。其實,繪製新的航海圖、地圖僅僅是最直接的誘因,導致法國對繪製航海圖、輿地工作投入如此大精力,則是路易十四所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的結果。重商主義代表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保護、鼓勵工商業,以發展海外貿易來增加金屬貨幣的輸入。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廢除圈地令、禁海令,改革賦役、興修水利等政策,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解決了接手時財政面臨破產的局面。加強工商業建設,利用國家資金建廠,花重金邀請外國先進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最典型的就是法國玻璃制鏡業的發展歷程。隨後刻意培養自己的技術工人,以圖擺脫對他國技師的依賴。

彼得和路易一樣,也是推行重商主義政策,扶持商業,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採,發展對外貿易,鼓勵本國商人和外商企業在俄國投資,建立起一批鍊鐵、鍊鋼、造船、兵工、採煤等近代場礦企業。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運河,從而加強國內市場聯繫,使得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康熙十分重視農業,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還獎勵墾荒,大力興修水利。隨後輕徭薄賦,又以年丁銀數為標註,宣佈人口增加也不增減。同時也從反對腐敗的角度提出“恤商”和“利商便民”的口號,減輕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負擔。批准允許私人開礦,兩年後又廢止禁海令,所有這些都有效促進了中國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和工商業復甦。然而,這些明智之舉並沒有進一步推而廣之,更沒有絲毫觸動舊有生產關係和國家體制的意願。不久又重新下達了禁海令和礦禁,使本來日漸繁榮的沿海廣大地區重又陷人貿易銳減、民生日整的境地。行商者孤守家中, 耗費巨資的商船隻能任其腐爛。另一方面頑固的限制工商業發展,實行鹽、茶等商品的專賣制度,限制採礦業的發展,造成國內市場狹窄,抑制了社會分工,形成後世閉塞的民族性格。更為嚴重的是, 康熙的巨大威望使後人把他的一切視為國策。這樣,一度開啟的帝國大門,很快又被他和他的子孫們轟然關上。

五、經濟貿易和開放程度

路易親政後,公開宣佈“朕即國家”,在用武力鎮壓反叛貴族的同時,又採取懷柔政策。建立法國的霸權始終是他的追求目標,為此積極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發展海軍以保障海外貿易的安全,隨後加入了販賣黑奴的貿易行列裡,先後建立了西、東印度公司、北方公司等一系列海外貿易公司。這些措施使法國經濟繁榮,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國庫收入大大增加。

從塞外入主中原的清朝統治者擅長騎射,對草場有天然的適應。從客觀上說,清朝的海內一統、對邊疆的開發也主要是在陸地上進行的。康熙的目光始終聚焦在海內、漠北、漠西,不要說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就連以東南亞為主要目的地的“鄭和下西洋”那樣的航海,也不可能組織進行。無暇顧及浩瀚海洋的清朝統治者,去對海外貿易進行各種限制,造成航海業的蕭條和萎縮,也就自然很難繪製航海圖、地圖的需求,難怪康熙曾誤以奉天省會瀋陽與北京同一緯度。清初,為控制檯灣的鄭成功反清,清廷實行海禁,收復臺灣後,一度解除了海禁,不久又重新海禁,害怕外來異己勢力和漢人接觸。康熙在對西方各國的關係方面基本上是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有意地把中國變成一個人為的“內陸國”, 斷絕與國外的往來,維持國內的統治地位。這嚴重限制並扼殺了海洋貿易,中斷沿海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拉大了與同時期西方國家的距離,使中國孤立與新興的資本主義世界之外。由於平定三藩、收取臺灣、特別是後來的三徵葛爾丹,耗盡無數資金,為此康熙採用捐納生財的方法增加國庫收入,雖籌到一些費用,但這些買官的人上任後變本加厲,貪汙搜刮,使官場變成市場,這一弊政被後世皇帝仿效成祖制,嚴重地損害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彼得接手的俄國是落後愚昧的國家,要想改變落後的局面,就需要加強軍事。而創建海軍和對外擴張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本來經濟就落後的俄國財稅收入十分有限,為此彼得采取多項政策增加國庫收入。 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對外聯絡,吸引外國人來投資興辦工場。另外由國家壟斷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和從文化習俗來徵稅。在貿易方面採行保護主義,設置沉重的進口貿易關稅,讓俄羅斯的產品在有利的狀況下銷售。這些措施給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奠定近代工業的基礎,促進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形成。

六、對科學文化的愛好

路易酷愛芭蕾,有極好的音樂天賦,喜愛表演藝術。雖然個人對科學不感興趣,但深知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支持科學技術,開辦各種科學學院,引入歐洲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其成員享受國王的津貼,研究活動受到資助。使得當時法國文化成為歐洲典範,使法語成為兩個世紀裡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用先進技術建立了大型造船廠,鍛造車間,為了提高造船技術,派專業考察隊前往荷蘭學習,高薪聘請外國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對造船工人提供優厚的待遇;其次還修建和建立海港,在法國北部、南部、西部共修築了33個新堡壘,並且200箇舊堡壘也得以修繕。

康熙對西方科學文化很感興趣,但僅僅停留在個人的愛好階段,而這種興趣還夾雜著政治動機。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麼能幹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以康熙的見識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科學技術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相反正是因為他看到了科學的強大,所以他對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更是深惡痛絕,以文字獄、禁海令等方式大力打擊中國的科學文化,禁止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之後一百多年裡,他的繼承人蕭規曹隨,閉關自守,錯失了汲取西方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大好機會,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保住手中的權力,置國家、民族利益不顧,是康熙模式的失敗關鍵。

彼得和康熙一樣好學,同時也對歐洲的科學文化十分感興趣,但和康熙是完全不同的態度。為了加速海軍建設,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彼得做出了驚人之舉:先是以流放國外作為完成學業的措施,派35名貴族丟妻別子出國學習海軍。1697年派出250人的大型使團去西歐訪問,任務是學習西歐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難能可貴的是,27歲的彼得變換姓名,以一名下士水手的名義隨使團出訪。在這一年半的微服出訪中,每到一國,彼得都仔細觀察、詢問、勤奮鑽研,在普魯士學習造炮技術,在荷蘭當木匠學造船和航海技術,在英國除學技術外,還訪問了許多專家學者、文化人士,聘請了其中一些人到俄國傳業解惑。1698年,遠在西歐的彼得,得知國內有人企圖叛亂,不得不結束這邊的學習。趕回國後以雷霆萬鈞之勢平定叛亂,隨後不顧眾人反對推行歐化改革。積極興辦工場,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國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擔任要職,同時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建立正規的陸海軍,親自制定了軍事條令和章程。興辦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建立各類型學校,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同時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經過二三十年的全面改革,把俄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內陸國家,擴張成瀕臨海洋的強大軍事帝國,開創了俄羅斯帝國的新紀元。

七、對外擴張

路易對外擴張,主要表現為霸權上的爭奪和海外殖民,另外本土疆域也得到大量增加,奠定了現代法國疆域的版圖。(雖然拿破崙征服的土地數量更多,但幾乎都沒能保留下來)

1662年,路易十分輕鬆地從法國國庫支出了500萬利弗,並以這個價格從英國人手中購得敦刻爾克和馬迪克。比起用戰爭的手段贏得土地,這個方法顯然更廉價。1674年,路易十四佔領弗朗什-孔泰地區。1681年,路易十四吞併斯特拉斯堡,此外,還奪取了原屬神聖羅馬帝國的阿爾薩斯地區、以及原佛蘭德伯國南部的阿圖瓦地區。

1667-1668年,遺產戰爭。這是路易為實現稱霸歐洲的目的與西班牙進行的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戰後法國得到了南尼德蘭的某些地區。

1672-1678年,法荷戰爭。法國重創荷蘭、名震全歐,不但造成荷蘭的“災難年”,更打響“太陽王”的名號,戰後推行更大的擴軍計劃,數年後其海陸兩軍冠絕整個歐洲,“太陽王”的金光壟罩全歐,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整個路易十四的時代,法國的海陸兩軍軍力始終維持在全歐第一,這是一直保持住超高民氣的拿破崙也不能做到的)

1688-1697年,大同盟戰爭,這場戰爭是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而遭到英、荷、西、德等國組成的大同盟的對抗。由於所有參戰國都因這場持久戰而使其自身的經濟負擔加重,因此戰事趨向和解,但法國仍是歐洲最強的霸權。

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場戰爭是英、荷、奧、德等國組成反法聯盟對法國的霸權發出挑戰,最終法國成為最大的贏家,但法軍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海軍幾乎全滅,陸軍同樣殘破。此時法國大致上仍維持歐洲第一強國的地位(因為其他強國也傷疲不堪),路易十四的霸權並沒瓦解。

康熙沒有對外擴張,他的目光是鞏固國家的穩定,領土的完整,加強對邊境的有效管理。1683年,康熙佔領臺灣,實現全國統一。1685—1688年,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侵略的戰爭,清朝贏得了戰爭,沙俄贏得了利益,雙方劃分邊界。1690、1696、1697年,康熙三徵噶爾丹,最終將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侵略擴張是沙皇俄國傳統的對外政策,在彼得一世之前,俄國實行的是一種地域性蠶食體制,其擴張活動主要是在陸上不斷地侵蝕大片領土。然而到了17世紀末,這種侵略活動卻不能適應俄國經濟政治的發展需要。彼得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後狀態,進一步對外擴張,制定了一套龐大的爭奪世界霸權的計劃。這就是擊敗瑞典,兼併波蘭,宰割土耳其,打通波羅的海——大西洋——地中海之間的航道,征服歐洲;並以歐洲為基地,向世界各地擴張,佔領高加索,征服中亞,爭奪西亞,打開通往印度和印度洋的通道;東侵中國,並從亞洲東北部侵入北美,覬覦太平洋;向非洲滲透,打開波羅的海——印度洋的通道,進而奪取世界霸權。彼得以此為指導,使沙俄擴張的速度和規模達到空前的高峰,從而實現向世界性侵略體制的轉變。在這種體制中,打通出海口,奪取制海權的海洋擴張佔據著核心地位。

儘管沙俄經過多年的領土擴張,已經變成一個土地廣袤的國家,但它仍是一個與海洋隔絕的內陸國家。因此,彼得一世將海洋擴張放在了整個爭霸計劃的戰略核心位置。在彼得的全球戰略中,征服歐洲是其首要目標。然而彼得爭霸的重點雖然是在歐洲,但由於他推行的是全球戰略,因此他並未放棄對亞洲的爭奪。如果說奪取世界霸權是彼得一世的終極目標,那麼奪取出海口和制海權則是他執政時期的現實目標,彼得一世一生的行動都是圍繞“俄國需要水域”進行的,他的改革也是以此為中心,他的戰爭也是以海洋擴張為重心的。儘管在彼得執政時期,他奪取海洋霸權的計劃只有在北方水域實現,沙俄始終沒有足夠的力量同英國這樣的老牌殖民國家在海洋上進行爭奪,也未能躋身海洋強國之列,但他的制定的爭霸計劃,指導著後繼者的擴張方向,並取得很大的成果。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朝做出讓步願意割讓25萬的領土。另外通過這個條約,俄國從法理上名正言順地將整個西伯利亞納入版圖。

1695年和1696年兩次進攻亞速,奪取了亞速海的出海口亞速夫要塞。

1701-1704年,利用瑞軍主力陷入波蘭之機,率兵向波羅的海沿岸進攻,先後攻佔諾特堡、尼延尚茨堡、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等地。

1700-1721年的北方大戰,搶佔了芬蘭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同時奪取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北方戰爭之前,俄國還是一個落後的飽受欺凌的內陸國家,大戰結束是,它已變成一個強大的瀕海的帝國,並開始取代瑞典,逐漸成為波羅的海的霸主。歐洲各國也因此被迫調整自己對俄政策,開始重視俄國的國際地位。

1722-1723年,發動侵略波斯的戰爭,奪取裡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同時繼續向遠東擴張,侵佔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

晚年曾企圖率兵侵佔中國長城以北地區,因力量有限而未能得逞。

八、人物性格和執政風格

彼得是一個優點超出常人而缺點也很突出的卓爾不群的人,冷靜與暴躁、仁慈與殘忍、儉樸與奢華、文明與野蠻等矛盾性格聚於一身。

  • 冷靜與暴躁

彼得是冷靜的,遇到重大問題或緊急情況,彼得都表現出冷靜的頭腦,從各方面分析權衡敵我形勢。冷靜還表現在失敗不氣餒,勝利不驕傲,準確估計形勢,著眼未來,部署下步行動。正是因為他能準確分析各國形勢,使得落後的俄國在夾縫中生存和利用形勢搶佔先機。彼得又是暴躁的,看到俄國的落後,彼得常常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急躁,恨不得立刻把俄國倒轉過來。為了辦成某一件事,往往以嚴刑峻法,強迫命令來要求下屬,風風火火,急於求成。彼得的這種急躁性格,往往又表現為暴躁、武斷和不近人情。和彼得接觸過的英國主教曾這樣評說彼得:“他性情暴躁,一點區區小事可以使他大發雷霆,而且每到這時,他極任性,為所欲為,有時他的脾氣發展到極為兇猛的程度”。 彼得一世暴躁起來往往不顧場合,不分對象。

  • 仁慈與殘忍

凡對他的事業忠心耿耿和樂意為他服務的人,他都表現出仁慈和寬厚。彼得一世對他朋友們的不幸常常表現出無限同情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後來,因在海灘搭救幾個遇險的士兵受涼得病,第二年初就病逝了。作為專制君主,彼得一世又是非常殘忍的。尤其是對那些反對改革、企圖顛覆推翻彼得政權的敵對分子,他從來都是殘酷無情的。對射擊軍的叛亂分子,對“太子幫”的反動勢力,甚至對同父異母姐姐和自己的親生兒子,彼得都進行了無情的鎮壓。彼得一世認為,在落後於西歐的俄國推行新制必須採取強制手段。所以,他所頒佈的每一道敕令、規章、指示,其結尾都要加上“嚴懲不貸”的威脅。他常常採用各種殘酷的刑罰懲辦罪犯,喜歡看死囚處決,甚至自己親自執行刑罰。

  • 節儉與奢華

彼得一世是節儉的又是奢華的。他在個人生活上一向都很不講究。他喜歡樸素的衣著,甚至往往衣冠不整。食譜也很簡單,對精製考究的菜餚沒有好感。他對家裡的生活安排也毫不苛求,喜歡住矮小的房間,睡又硬又窄的床鋪,使用式樣簡陋然而結實牢固的傢俱。彼得一世個人生活是儉樸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國事活動方面的奢華。1695年,俄軍遠征亞速取得小小的勝利。為了慶祝這次勝利,彼得命令建造一座高達10米的凱旋門。建築物上裝飾著許多出自古希臘和羅馬文學、歷史著作中的人物形象及引文。慶祝活動聲勢浩大,各種授勳章、賜土地、給金幣,並舉行盛大的宴會,其排場之豪華超出了這次勝利本身所具有的實際意義。彼得一世作為個人,在給小費時一般都是精打細算的,但作為一國之君,卻慷慨大方,氣派豪華。在出訪法國時,對在法國照顧他生活的官員們,一次就贈送了5萬法郎,對負責他人身安全的衛隊贈送了3萬法郎;對他參觀的工廠和車間的工人,也贈送了3萬法郎。

  • 文明與野蠻

他嚮往西方文化,一方面自己如飢似渴地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另一方面號召國民從生活習俗、風尚、禮儀等方面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力圖改變俄羅斯長期以來形成的呆板、保守、落後和野蠻的現象。他倡導人們刮鬍子,穿短裝;鼓勵婦女走出幽居的深閨,參加社交活動;對人們吃飯、穿衣、言行、舉止等作了明確的規定。都是為了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即提高文明的程度。他希望俄國人也象西歐人一樣有文化、講文明、懂禮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彼得本人也極力想學得文明一點,然而不文明的行為卻不時表現出來。彼得還常常和他的朋友們縱情豪飲,每次都要喝得酩酊大醉。宴會上打架鬥毆,叫喊辱罵等現象司空見慣。有時甚至用手抓食品放進口裡,以至菜汁瀝瀝拉拉地灑了一身,也不會使用餐巾,不熟悉他的人以為他是一個粗魯的俄國莊稼漢。

康熙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一生勤儉,不僅自己節儉,也要求大小官吏崇尚勤勞,力戒貪逸。另外也很勤政,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康熙理政不僅“勤”,而且“慎”。十分謹慎小心,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反覆調查,慎重決策。其性格以寬容為主,對臣民強調要實行“仁愛”,晚年時候,也因為他這種性子,給國家造成了很大負擔。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路易個人生活奢靡無度,大肆建築凡爾賽宮,宮廷的各種宴會和活動開支巨大。路易及其宮廷的服飾,引領著當時法國甚至歐洲的時尚。在路易的影響下,奢靡之風盛行於宮廷,開啟一個消費的時代。此外好大喜功,多次對外擴張,光大型規模的戰爭就有4起,最後由於長期的戰爭消耗和個人的奢靡,導致後期國家財政空虛。

路易嚴於利己,不但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在半個多世紀的執政歲月裡,路易堅持事必躬親,親力親為,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政務繁忙時甚至翻倍,以無比的熱誠與精神治理國家,從不有絲毫懈怠,這不得不說是一大奇蹟——同樣勤政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就因積勞成疾去世。

路易的政治手段玩的遊刃有餘,他知道如何控制、利用大臣。親政後,把這些大臣玩的團的轉,通過各種方式把權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裡。一方面,做出的決策都會深思熟慮,主動聽取貴族、大臣乃至普通市民的意見,還直白地告訴眾人,千萬不要因自己未採納他們的建議而氣餒。對於大臣,總是語氣溫和、舉止禮貌,還對他們給予高度信任。另一方面,會維持自己的絕對權威,把國家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所有下達的命令必須絕對服從,通過剛柔並濟的措施,國家在路易的掌控下有條不素的運行。

綜合總結

康熙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帝王之術,謹記祖母“得眾則得國”的教誨,一生都尊奉“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信條,並給自己設計了為政的藍圖:“期於家給人足,百姓樂業而已”,即後來所謂的“康乾盛世”。而在另一條道路上,彼得則用嚴酷的鞭子趕著愚昧落後的俄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進行急行軍。若說康熙的勤政除了自身素質外,還受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後時刻潛藏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所驅使的話,彼得則幾乎是帶著與生俱來的勃勃野心,不惜一切代價“用鐵索勒激起俄國騰躍向上”。站在時代的前列,以其先見之明使俄國發生變化,改變了歷史的方向。

康熙對西方科學的濃厚興趣僅止於個人愛好,對於科學技術造福國計民生的重大作用並無充分認識,他要維護得失帝王的權威和儒學的至尊。同樣對科學文化感興趣的彼得,則是屈身下士到西歐學習,回國後不顧眾人發對(當時改革觸動太多貴族階級的利益),毅然決定歐化改革,以暴治暴的霸道方式,對俄國進行一次大換血。他要的是改變俄國落後的現狀和爭奪世界的霸權。他的改革幾乎涉及全國所有的領域,一生主持頒佈了3000多條法令,改革行政機關、軍隊、建立軍事工業、引進千餘名各類專家,建立眾多實利主義性質的學校和科學院,並派出一批批年輕人到西歐學習。從此,理性中破禁錮,科學壓倒愚昧,重商主義盛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他為人詬病的原因是在此過程中採取的手段極為粗暴,“不惜以野蠻的手段對付野蠻”。俄國當時貧窮落後的歐洲國家, 正是從彼得開始才真正崛起於世界。不僅僅是一位君主,更是一個改革家。

三人都進行過高度的集權,與康熙截然不同的是,路易和彼得實行的改革,雖然也是維護封建統治,但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中央集權統治,減少了國內關卡,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統一的國內市場。因此法俄兩國與中國在其後的一百多年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法俄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中國卻一步步淪為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迫步入痛苦的近代化進程。

康熙仁政愛民,彼得兇暴治國;康熙秀德中外,彼得侵略擴張;康熙激於道義,彼得唯利是圖。康熙和彼得正是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影響了中俄兩國命運的走向的帝王。彼得在與西方的接觸和對抗中,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看清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為俄國開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康熙儘管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略在彼得之上,但在超越階級、環境的侷限、引進新技術和學習、瞭解外國新事物的遠見卓識上,卻明顯遜色於彼得,始終沒能為中國指出一條通往近代化的道路。就歷史的跨越式發展而言,雖然康熙、路易也有傑出的政績, 但顯然是彼得對歷史做出的貢獻要多得多。

縱觀全文,可以發現,路易十四的執政風格是專橫、霸道、激進的。康熙則是寬容、開明、守成的,彼得是粗暴、野蠻、擴張的。康熙為政數十年, 守成之中兼有創業, 終於達到四海承平, 天下相安。然而, 由於他沒有觸動中國封建制度毫髮, 不敢 堅持最初的開放態勢, 加上晚年寬仁思想發展到迂腐程度, 以至出現了吏治鬆弛、百政俱廢、官場腐敗的危險跡象。就個人素養而言, 大資過人而又勤奮好學的康熙皇帝無疑要比彼得大帝略上一籌,但粗俗、酗酒, 放任不羈的彼得大帝不因循守舊, 勇於創新變革,,奠定了俄國現代化的呈燦; 而康熙所能做的只是在女真文化的白紙上按近機械地臨摹傳統的儒學文化, 當他奮馬揚鞭陶醉文功武治的一統江山時, 曾自我感覺把中國偌大的車輪又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其實卻只不過循環於硬而腐朽的圓形軌跡不能自拔而已 。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了“ 天朝” 大門, 進入一段百年屈辱的歷史。同為一代雄主, 路易留下的是一個財政瀕臨破產、現代版圖和一座凡爾賽宮的法國。彼得一世留下的是一個眾多的科學院和生機勃勃的俄羅斯帝國。康熙皇帝僅僅留下一部《康熙字典》和他自我感覺良好的康乾盛世。

——以上資料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