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羣:1+1>2的整合優化

課程群:1+1>2的整合優化

課程群不是課程集合,而是基於知識體系的有機整合。學校課程群的構建,既要重視學科內容之間的整合、延伸,又不能忽視學習方法的引導和創新,如此才能達到啟迪思維、激發活力、提升核心素養的目標。

隨著課程門類和課程內容的不斷豐富,中小學課程改革不斷升級,創新舉措層出不窮,實際效果卻不夠顯著。以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課程群為例,雖然不少學校進行了相關實踐,但並不真正瞭解課程群為何物、實施的原則和標準,等等。那麼,課程群是什麼,將各種課程集合在一起就是課程群嗎?它的本質是什麼,學校應該如何進行課程群建設?

課程群:1+1>2的整合優化

1.強調整合優化

課程群是指圍繞一門學科或某一主題,將與該學科或主題具有邏輯聯繫的若干課程的知識、方法、問題等進行重新規劃、整合構建而形成的課程系統,其本質是將學校教學系統中分化了的要素、成分之間形成有機聯繫。

根據課程群的內涵,學校課程內容整合有多種維度的分類方式,從學科內容維度可以分為學科內整合、跨學科整合和超學科整合,從課程組織形式維度可以分為主題式整合、活動式整合、任務驅動式整合等方式,從課程組織中心來源維度可以分為學科本位整合、社會本位整合和經驗本位整合,從課程整合的技術手段可以分為技術性整合和非技術性整合。

由此可見,課程群建設與單門課程建設不同,也不是幾門課程內容的簡單疊加,而需要基於更高、更廣的視野,突破學段、學科,按照一定主題和課程內容整合主題相通、內容相聯繫的課程,突出課程間內在的邏輯統一。

課程群能夠有效理順不同課程在內容方面的關係,促進課程結構的優化,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現階段,課程群構建已成為中小學校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計的有效途徑。

課程群:1+1>2的整合優化

2.建設有章可循

學校建設課程群應注意三條原則:一是全面提高原則。課程群構建必須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與素養作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二是教學相長原則。在提高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三是穩步有序原則。明確課程群建設目標和任務,突出重點,分步推進,避免盲目性和無序性。

確保課程建設能穩步有序推進,實踐中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第一,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制定課程群建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相應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使課程群建設與管理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組建課程組。課程群不是簡單的課程集合,而是基於知識體系的有機整合,需要組建課程組以承載相關工作,而課程組要成為建構課程群的主體。

第三,尋找主線。僅把幾門有內在邏輯聯繫的課程集合一處並不是課程群,只是“課程集合”。所以,課程組教師要深入分析不同課程內容,尋找相互之間的內在關係,找到將不同課程聯繫在一起的主線或主題,對課程進行再設計。

課程群:1+1>2的整合優化

3.縱橫雙向打破壁壘

如今,建構課程群已經成為不少學校優化課程結構的一個途徑,為了避免課程群建設碎片化、大雜燴,學校可以從縱橫兩個方向整合和設計課程。

縱向整合是在學科內實現跨學段的整合優化,即在原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基礎上,通過引入不同學段、不同版本教材中涉及的同一主題內容,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重點。

山東省日照市新營小學探索語文學科單元主題教學,引入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在保證課時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將課時調整為大、小課時。在“生活的啟示”主題學習中,課程編排了原有教材的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略讀課文,同時引入其他年級、不同版本教材中相同主題的7篇課文。

這一實踐體現了課程群建設的關聯性特徵,授課教師將學科課程中蘊含的知識、方法和問題的邏輯聯繫不斷外化、延伸,在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課程實施效果。

橫向整合是指在學科間實現跨學科的整合優化,打破以往分明的學科界限,以統一的主題、問題、概念連接不同課程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系統的思維方式,體驗不同學科間、知識之間的聯繫。

比如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三小將原有十幾門學科整合成語言,數學、科學、技術和工程,歷史與社會科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健康生活等六大課程群。這樣的整合是基於宏觀、統領的視角,通過對不同課程的重新規劃、設計,刪減重複性內容,體現了群內一門課程對其他課程和整體學習的意義,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課程群中不同課程的關係,從而達到部分之和大於整體的效果。

當前,大刀闊斧進行課程改革的大多是小學低年級,下一步我們期待更多學校在高學段甚至中學進行這樣的課程深度整合,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優質的課程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