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这一豪言壮语流传甚广,但却少有人知,这句话是出自南宋宁宗时权相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的出师檄文。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韩侂胄

韩侂胄,出身宋代名门相州韩氏,为北宋名臣韩琦之后,他是宋孝宗皇后吴氏外甥,以恩荫入仕。庆元元年(1195年),韩侂胄排挤了丞相赵汝愚,得以独揽朝政。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宋宁宗

当时,中原大地已经沦陷金国之手半个多世纪,韩侂胄执政后,起用抗战派官员,筹划北伐,一时之间,民心振奋。陆游写诗道:"三朝巍巍韩侍中 (韩琦) ,灿然彝鼎书元功,西戎北狄问安否? 九州万里涵春风。子孙继踵皆将相,我犹及拜两枢公。"他希望韩侂胄能继承先祖韩琦之志,北伐中原,恢复中原故土。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南宋形势图

嘉泰三年(1203年),韩侂胄任命抗战派重要人物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他在入朝召见时,提出北伐中原的策略。不久,辛弃疾改知镇江府。他一到任便开始练兵,并派遣间谍潜入金国。感到北伐中原的愿望即将实现,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心绪难平,写下了《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名作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韩侂胄北伐的期待。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京口北固亭怀古

韩侂胄为北伐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政治上,缓和内部矛盾。嘉泰二年(1202年),韩侂胄驰"庆元党禁",大批启用所谓逆党,缓和南宋朝廷内部矛盾。又先后减免两淮租税,两浙身丁钱捐及各地商税。军事上,韩侂胄也着手筹备。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下诏各路官员举荐将帅。嘉泰三年(1203年)秋七月,动用封椿钱十万缗建造战船。嘉泰四年五月,再次下诏举荐将材;开禧元年(1205年)十二月,下令增加马军司弩手,建造战车。思想上,追封岳飞以激励爱国军民士气。北伐前夕,宋宁宗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在镇江建韩世忠庙,并夺秦桧王爵,改其谥号为"谬丑",以此鼓励抗战派,打击投降派。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岳飞

在热烈的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气氛中,韩侂胄认为人心可用,于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正式下令伐金,由名士李壁撰写了振奋人性的出师檄文:"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朕丕承万世之基,追述三朝之志……兵出有名,师直为壮,况志士仁人挺身而竟节,而谋臣猛将投袂以立功。西北二百州之豪杰,怀旧而愿归;东南七十载之遗黎,久郁而思奋……齐君复仇,上通九世,唐宗刷耻,卒报百王。"

开战之初,宋军与起义的民兵配合,连战连捷,夺取了淮河以北的不少城镇。但是,出乎韩侂胄的意料之外,不久金军就发动反击,各路宋军受挫,反被金军侵入南宋国境。

韩侂胄想要整兵再战,但此时朝中投降派早已按奈不住,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 (1207年11月24日),礼部侍郎,投降派首领史弥远与宋宁宗杨皇后勾结,将韩侂胄暗杀,随后,他们竟然完全遵照金朝的要求,把韩侂胄人头割下,派使臣送到金朝求和,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一次性给付金国赔款三百万两;金和南宋成为伯侄之国。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史弥远

韩侂胄北伐失败后,被扣上了为了巩固自身权位而北伐,以及轻率用兵,毫无准备等罪名。元朝修《宋史》时,将韩侂胄列为奸臣。这种评价是否公正呢?

从韩侂胄自身在南宋朝廷的地位而言,当时他的权力十分巩固,并无强大政敌,说他为了巩固权位北伐,未免流于臆测。有人又说开禧北伐是"仓猝出兵",但韩侂胄事实上在人事、军事和舆论上进行了数年的准备,而从当时的战略形势而言,金国的处境是非常不妙的,宋军北伐并非时机不当。当时的金国,内部"寇盗蜂起",叛乱不断,北方边境则受到蒙古人的强大压力,处于崩溃边缘。1206年,辛弃疾上书建议:"金人危乱,宜急攻。"南宋邓友龙出使金国,得到的信息是"金为蒙古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在这种情形下,韩侂胄判断金国衰朽,果断下令出兵,不能称之为轻率。

开禧北伐最终失败,其关键在于韩侂胄所用非人。在四川,韩侂胄任用主持军事的吴曦竟然里通金国,在四川按兵不动,阴谋叛乱,使得西线金兵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东下与宋军决战。在其他战线上,宋军将领除了毕再遇之外无能战之人,战区统帅或为无能之辈,或为暗中乞和的投降派,导致大局崩坏。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此豪言壮语竟出自大奸臣之口?

南宋吴家军镇守的四川

韩侂胄北伐虽败,但大节无亏。史弥远等人"函首安边",成为千古国耻和笑谈。到了元朝,由于韩侂胄曾经下令禁止理学,并且本人为恩荫入仕的武将出身,自然受到修《宋史》的理学文士的敌视和轻蔑,最终他竟与他的敌人史弥远一样列为奸臣,实不公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