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1644年清軍入關後,經過幾十年征戰,到1683年攻佔臺灣,消滅明鄭政權,實現了對中國內地的統一。之後,清軍與西北的蒙古準噶爾部進行了近百年的戰爭,到1759年終於將之滅亡,統一了新疆地區。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清朝與準噶爾汗國

清朝統一新疆,是從公元9世紀初唐朝安西都護府被吐蕃攻陷之後,在近千年時間裡,中原與新疆首次完全統一在一個政權控制之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另一方面,鮮為人知的是,清朝統治新疆後,並未採取措施促進新疆與內地的融合,而是對其採取了與中原內地分而治之,相互隔離的策略,造成了表面統一的清朝內部的裂痕,為後世新疆不斷髮生的分裂活動和動亂埋下了隱患。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唐安史之亂後的安西都護府

從1759年清朝統一新疆至1884年新疆建省之前,清朝在新疆實行了全方位的隔離制度,尤其是對“回疆”(今南疆地區)最為嚴苛。

首先,清朝在新疆實行了內地隔絕的行政管理制度。

清朝統一新疆之後,並未在新疆建省,沒有引入內地的行政制度,而是保留了當地原有的“伯克”制度。伯克是世襲統治的地方首領,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清朝對新疆“回部”聚居區“因俗而治”,繼續保留了伯克制度,只是將伯克制定品級,發給朝廷印綬。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清朝回疆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內地經科舉產生的官員,並不能進入回疆進行治理。新疆本身也不舉行科舉,本地民族精英也不能進入上層官僚機構,不能進入中央或內地任職。內地與新疆之間的官員和知識精英流動是不存在的,本地人很難對內地產生認識和了解,缺乏認同感。

此時,朝廷派出的治理回疆的官員僅為各地駐紮大臣,負責管理各城伯克。這些辦事大臣並不直接過問當地的民政事務,只是通過各級伯克實行間接統治,因此回疆的普通回人平時很難與清政府派駐當地的官員發生聯繫,當地回人只知伯克,不知清朝政府,整體的國家意識十分淡薄。這成為後來新疆發生分裂動亂的一個誘因。同時,清朝派駐新疆的官員除少數蒙古人外,基本上都是滿人,這些人一方面不信任當地的回人,同時也對漢族人懷有強烈的防範心理,他們強烈反對回人與漢人交往,反對漢文化在新疆傳播,這對中華統一國家認同感的形成造成了阻礙,為境外勢力的滲透和入侵提供了機會。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竄入新疆的阿古柏軍

直到1884年新疆建省後,伯克制才被正式廢除 。

第二,清朝在新疆實行各民族分別居住的隔離制度。

清朝在新疆駐軍中貫徹了民族隔離制度。駐疆清軍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總數在三萬左右,其中北疆約有二萬幾千人,南疆僅有五六千人。這些軍隊基本不錄用回人,回人無法通過參軍來進入清朝政府機構,也無法到內地任職,進一步減少了對清政府的認同。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新疆清軍抓獲張格爾

清朝在回疆還採取了將駐軍及漢族百姓與當地居民隔離居住的政策。依照該政策,清朝在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庫車等地修築了新的城池, 滿漢官員、駐軍以及普通漢族百姓居住其中,這些城被稱作“漢城”。回人各級伯克和百姓則住在原來的城裡,這些老城被稱為“回城”。漢、回兩城人員往來受到嚴格限制。漢滿官兵及百姓 ,除不許進入“回城”外,也不許進入回人村莊。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喀什老城

“漢城”與“回城”居民之間的商業交易只能在中間地帶的“買賣街”進行,不允許漢回百姓進入對方城內。

清朝的這種隔離制度阻礙了回人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交往。

第三,清朝在經濟上也對新疆採取了隔離制度。

回疆地處古代絲綢之路要道 ,自古以來就是商貿發達之地, 當地回人以善於經商聞名,經商是他們與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清廷為了隔離漢、回民族,在回疆實行了經濟隔離政策。

為了孤立回疆的經濟,清政府在新疆實行了貨幣雙軌制,南疆繼續使用當地舊有的“普爾錢”,而不使用內地通用的圓形方孔錢,這妨礙了回疆與內地的商業往來。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普爾錢

清政府還嚴格限制外界商人,主要是漢商進入回疆經商貿易,同時也限制回商出疆貿易。漢族商人進入回疆只准單身前往,需攜帶官方發給的票證方可進入,且不得攜眷安家。在回疆的漢人不得購買當地土地,只准租種官地。回疆居民外出經商也必須領取路票 ,沒有路票隨意走動者,一經查獲,要嚴厲治罪。

清政府還限制內地漢人進入回疆屯墾,以避免漢人移民到回疆。一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朝才准許漢人在喀拉赫伊、巴爾楚克等地區屯墾。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清朝在回疆實行的經濟隔離 ,造成了回疆與內地經濟聯繫的人為割斷,回疆經濟長期落後。由於缺乏共同的經濟生活,導致當時的回人對漢族沒有了解和認識,也無法建立國家認同。

第四,清朝還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對回疆實施了隔離。

首先是嚴禁回、漢通婚。清廷為了阻止回、漢發生民族融合,在《回疆則例》中嚴格禁止漢、回兩族通婚,特別是防範人數較多的漢族綠營兵和流放的犯人。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對於漢文化在回疆的傳播,清朝更是嚴防死守,堅決制止。清廷嚴禁新疆的八旗兵和滿蒙官員學習漢語文,甚至限制漢兵眷屬及種地漢人和商民學習漢語文。清朝也嚴禁回人學習漢文化。乾隆年間,清政府統一製作了伯克的官印 ,官印上所刻的是當時的維吾爾文、滿文和蒙文,沒有漢字。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為了防止回人接觸到漢文化,甚至在伯克入朝時,清廷也要求他們避開漢族的居住地區,繞道北部的蒙古地區,皇帝接見伯克也在塞外的承德進行。在對回人學習漢文化嚴防死守的同時,清朝卻積極鼓勵回人學習滿語文,特別是對伯克的子弟們學習滿語文進行獎勵。

清政府雖然在內地強迫漢人留滿族式髮辮,但是在回疆卻只允許高級伯克及有功官吏子孫蓄留髮辮,把它當作是給高級回人的一種特權來賜予,普通回人不是不被要求留髮辮,而是沒有資格留髮辮。

清朝統治下的新疆:政治、經濟、文化與內地隔離,存分裂隱患

清政府為何實行這一系列隔離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漢、回聯合反清。清作為以極少數的民族統治人口眾多的漢人而建立的政權,天然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懷有極大的不信任感,清朝眼中內部的主要威脅因素就是漢人反清。對於邊疆少數民族,清廷特別注意要阻止漢族與他們的往來,避免被統治民族團結起來反抗清廷。正是基於這一點,清廷才建立了切斷回、漢之間聯繫的隔離制度。


清廷的政策最終埋下了邊疆動盪的隱患。在中原與新疆經歷近千年的分離後,統一新疆的清政府本應採取措施積極促進新疆與內地的聯繫和融合,但出於維護滿人統治的需要,清朝卻在回疆實行隔離制度,嚴重限制了回人與漢人融合的機會和接受漢文化浸潤的機會。隔離削弱了回人對中央政權的認同感,造成清朝對新疆的統治缺乏經濟、文化的基礎,而缺乏基礎的統治是難以長期穩固的。清朝統治新疆的這一缺陷不僅造成清朝後期新疆的大動盪,並且為後來乃至當代中國的新疆分裂問題留下了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