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機器人「家族」興旺,高風險作業領域顯神威!

作為和工業機器人並列的機器人兩大類之一,特種機器人的熱度雖不像工業機器人那麼高,但其在各領域的遍地開花,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5月11日,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特種機器人關鍵技術論壇在浙江省委黨校四明山分校火熱展開。專家們從各自領域出發對建築、光學、核電、農業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建築工業化:像造手機一樣造房子

“2017年,中國建築業總產值21萬億,佔了總產值80萬億的四分之一,5000多萬的從業人員,將近四千幾百萬的農民工。這麼一個龐大的行業在人工智能面前被‘隱身’了”,河北工業大學教授,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機器人及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李鐵軍說到,“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份社會責任。”

特種機器人“家族”興旺,高風險作業領域顯神威!

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機器人及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李鐵軍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代表著產業前沿和未來科技的方向,“但國家在建築業的戰略和方向太落後了,要像造手機一樣造房子,要像製造每一個螺釘,每一個齒輪一樣,製造建築的每一個零部件,這就是未來。當建築工業化到來的時候,一個龐大的新的建築業的市場將會形成。”

如今,勞動力短缺,已經嚴重製約了建築業未來的發展。同時,它還是僅次於採礦業的第二高危行業,國家統計局每年發佈的死亡人數數據,建築業排在第二。另外,建築的施工難度,技術汙染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李鐵軍認為在建築週期的四個階段都會有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施展空間。第一個建築的設計階段,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可以嵌入,“現在我們AutoCAD已經已經開始嵌入機器人,輔助建築設計”。第二是難度最大的建造,“現場作業,一些施工的機器人是最難的,我們現在在做這一塊”。第三是建造以後對建築的運行與維護,“我們的消防設備是否齊全,我們的清潔衛生問題,我們的檢測、管道清理,這些會是下一個爆發點”。第四是破拆,“如今留給我們的這一部分建築,大概30年以後都要拆了,建築的破拆與資源的再利用是很大的一塊內容。”

機器視覺:“你是我的眼”

隨著機器人與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機器視覺的技術亟待發展,舜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宋雲峰帶來了《智能光學激光傳感技術在移動機器人行業中的應用》報告。

特種機器人“家族”興旺,高風險作業領域顯神威!

舜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宋雲峰

“這是智能家居的一個傳感器,這裡邊實際上是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技術。這種技術就是一個紅綠藍和一個紅外鏡頭同時裝在這裡邊,這樣有一個什麼好處?TOF可以感覺到三維的圖像,然後紅綠藍就可以把它的這個顏色、位置比較清晰地分辨出來,所以這是一種綜合的。它的分辨率可以達到二、三百。”舜宇同時還在開發AGV的激光雷達。可以用於光學定位和工業機械移動,AGV的移動機器人配有三維攝像頭,可以把物體的尺寸、位置測量出來。

發電廠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一旦出現事故往往會出現大面積停電,為了保障安全,電廠常常會配置巡邏人員。但是,電廠需要24小時無間斷的巡邏,巡邏人員難免會產生疲憊感,並且巡邏人員需要拿著手持式的儀器,這還會產生安全隱患。舜宇開發了智能的巡檢機器人,配置光學攝像頭和激光雷達,目前已有多家電廠投入使用。

核電:未來的清潔能源

核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根據國務院核電公安機關的規劃,到2020年,裝機容量要達到1800萬,中廣核研究院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所高級工程師陳少南為我們帶來了《核電特種機器人》的報告。

特種機器人“家族”興旺,高風險作業領域顯神威!

中廣核研究院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所高級工程師陳少南

根據應用領域來分,可以把這個核電集群大概劃分為三類,第一部分是運維檢修機器人,“它主要進行一些設備檢修、維護,包括檢測設備、去霧等等方面的需求,目前的話,這個也是電站最大的一個需求”。第二部分是核電配給,“一些大型商用核電站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了大量的一個高風險作業”。第三部分是事故處理救援機器人,“它分兩類,一個是意外事故的應急檢修,另一類是嚴重事故的應急救援。”

“從福島核事故機器人的應用情況來看,面對未來的複雜作業救援,單一的機器人是無法滿足現場需求的,需要多機器人協同作業才能完成。”

陳少男說,大型商用核電站是一個漫長,複雜、龐大的工程,它涉及到了非常多工種,工業複雜。現在,配給、勘察,核設施設備的切割、拆除,包括背後的數據處理都存在很大需求。

那知田野間,耕種是誰人

中國每年有1000萬的人口離開土地,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留在農村。如果來到如今的農村,我們會看到在地裡勞作的多是白髮垂髫,是婦孺孩童,如果再過20年,不知道還有誰會在這裡揮一把鐮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蘇州博田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偉讓我們看到一直被市場忽視的中國農業工業化問題。

特種機器人“家族”興旺,高風險作業領域顯神威!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蘇州博田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偉

“十年前我們去漢諾威農機展,我們認為我們跟國外農機差距20年,但是這兩年去,我們發現差距更大了,在展位上基本看不到中國的。”在中國,保障糧食生產的農業重要高端裝備基本上被外資壟斷,百分之九十農業設備依賴國外進口。國產農機的利潤不到5%。

“那有人會問說,農民怎樣獲得收益呢?靠補貼!所以現在種糧的,賺不賺錢?賺錢,賺著國家補貼的錢!但這長期以來就絕對是有問題。”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是發達國家平均值的2%,而在美國只要兩個人就可以管理上千畝的土地。

儘管十年來國家在農業科技上的投入很小,但我們依然取得了一些進步,通過雲傳感技術,農業生長模可以得到實時監控;複式作業和多功能作業裝備的使用,使得水稻精量播種、施肥施藥、播種等都有了很大長進。“目前,我們跟政府結合,首先從政府的示範農業開始做智慧農業整體解決方案,做智慧農業的集成商”,李偉說。

專家和大咖們的精彩演講讓我們看到特種機器人在各領域的精彩表現,建立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之上,在特種機器人全面發展的時代,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