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中最诡异的政局——段祺瑞二造共和

历史时空中最诡异的政局——段祺瑞二造共和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后,“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因忠于清廷而退隐还乡,态度暧昧的冯国璋外调南京,只有力主共和的段祺瑞留在北京,因为中央军事还离不开段祺瑞这个北洋军中的元老。然而,随着袁世凯称帝步伐的加快,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段祺瑞得罪了一心想当太子的袁克定,命运很快发生逆转。

袁世凯的心腹幕僚阮忠枢受袁克定指派,试图动员段祺瑞再一次联络北洋将领,全国通电,拥护袁世凯称帝。不等阮忠枢说完,段祺瑞便愤怒地打断他的话,说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袁大总统早就说过不当皇帝了,你们还敢胡闹!”

历史时空中最诡异的政局——段祺瑞二造共和

段祺瑞的不予配合,令袁克定火冒三丈,便经常在袁世凯耳边聒噪,说段祺瑞坏话,挑拨离间。不久,袁克定亲自前往河北正定请有忠君情结的王士珍出山。王士珍勉强同意后,袁世凯立即任命王士珍为陆军上将,委以统率办事处坐办,从而架空了段祺瑞。

不久,袁世凯主持会议讨论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会上大家义愤填膺,段祺瑞更是拍案而起,怒骂道:“小日本欺人太甚,如此条件过于苛刻,绝对不能接受!”会后,段祺瑞以陆军总长名义,领衔19省将军通电请缨,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坚决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甚至不惜与日本人决一死战。

袁世凯称帝在即,有人劝段祺瑞,哪怕违心地表示一下“劝进”,也可以改善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否则他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而段祺瑞则公开宣称:“当年我领衔通电主张共和、取消帝制,如今却要我领衔通电取消共和,拥项城称帝,这种出尔反尔的事我是绝对不会干的!”随后,袁世凯免掉了段祺瑞陆军总长的职务。段祺瑞作为袁世凯昔日的心腹爱将,为什么转而反对袁世凯称帝呢?

事后,段祺瑞对侄儿段宏纲透露:袁称帝前,他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他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不能做的。而袁称帝后,他未公开声讨,则是出于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所以,论公,段祺瑞宁死也不参与;论私,段祺瑞从此只有退隐,绝不多发一言。

袁世凯宣布称帝后,随着蔡锷的揭竿而起并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看风使舵的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没想到,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洋将领会成为他的敌人,而领衔者竟是他多年的左膀右臂。面对内外混乱的局面,袁世凯想到让段祺瑞出山稳定局势。

此时,袁世凯已在忧急之中病倒,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到段祺瑞手中。信中言辞恳切,希望段祺瑞看在两人多年的交情上,能到中南海一叙。

段祺瑞看完信后,如约来到中南海。袁世凯充满歉意地说:“芝泉,你能来真是太好了,都怪我当初不听你的劝阻,闹到今天这个局面。我老了,身体也不好,还是请你出山,再帮我一次……”见到病榻上的袁世凯,段祺瑞答道:“若取消帝制,我愿全力相助。”

袁世凯在公府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段祺瑞、徐世昌外,还有黎元洪,此三人皆为袁世凯称帝前一脚踢开的大员。会上,袁世凯首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复任大总统,随后任命段祺瑞为参谋总长、徐世昌为国务总理,黎元洪仍为副总统,责成三人稳定局势。

然而,此时的袁世凯早已不复以前的威望了。南方的革命党人坚决要求其下野,称袁世凯复辟帝制已经背叛了民国,没有资格再任大总统。

历史时空中最诡异的政局——段祺瑞二造共和

袁世凯万分失望,他已经看出,黎元洪与他貌合神离,徐世昌对南北双方都起不到作用,只有段祺瑞,既在北洋军中有威望,且与蔡锷等人交情匪浅。进可以讲和,退可以付诸武力,此时恰逢徐世昌请辞,袁世凯便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此时,全国各地要求袁世凯退位的呼声,与此前全国劝进的呼声一样强烈,南方革命党人坚决要袁世凯下台,否则坚决不进行南北和谈。袁世凯决定武力讨伐,但段祺瑞坚决主张和谈,反对付诸武力。他说:“既然总统坚持用兵,那您就另请高明吧,我辞职!”随即递交了辞呈。袁世凯不接受他的辞呈,还想亲自布置对独立各省的军事发动进攻,无奈北洋军已不听袁世凯指挥调遣。

不久后,袁世凯最宠信的陈宦突然通电全国,怒陈袁世凯罪状,而这个陈宦在几个月前临离京时,还匍匐在大总统的脚下,要求袁世凯一定要称帝,否则誓不回京。亲信的背叛对袁世凯的打击是致命的。袁世凯终日哀叹忠义古风不存,连气带病,最终忧愤积劳成疾,感染重病不治而病逝。

袁世凯死后,能够左右民国政局的实力人物只有段祺瑞了。他既是北洋军的元老,也是民国内阁总理、参谋总长、陆军总长,手里有军队,又是反对日本“二十一条”和反对“复辟帝制”的急先锋,可谓“德高望重”。当时段祺瑞想不想当大总统,我们不得而知。当时无论南北两派由谁出任民国总统,都势必会带来南北大动干戈,而令中国重陷混乱,何况北洋军内部并不团结,冯国璋野心勃勃,虎视眈眈。最终,段祺瑞推举“首义”都督而非革命党的黎元洪担任总统。1916年6月7日,黎元洪正式就职民国总统,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