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人話綏德:輕渡二水話橋城

綏德城有“四面環山,二水戲繞,十橋飛架”之說,亦有橋城之稱。在縣城方圓五里境內,有五里灣大橋、張家砭漫水橋、軍民橋、雕陰大橋、南關大橋、大理河橋、舊車站大橋、永樂大橋、五里店漫水橋、千獅橋、永定橋等十一座風格迥異的橋樑。

無定河與大理河交匯於縣城,多少年來,這兩條河時枯時濫,滔滔不絕地訴說著潤澤與暴虐的恩恩怨怨。河,古稱水。在《八卦》中水為“坎”,象徵著阻隔和險惡,體現了原始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面對著一條條波深浪闊的大河,人類首先發明瞭船,而後才有能力在河上架橋。然而誰曾想到,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綏德城竟然沒有一座象樣的橋。夏季,暴雨突降,原本乾涸的河床頓時變得洪水滔滔,使多少人斷路或喪生。秋水來臨,舟楫難渡,又有多少人急事在身卻只能望河興嘆。於是,架橋就成了綏德人民多年企冀的夙願。

戰爭的產物──無定河上第一橋

史上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正是蔣介石窮兵黷武準備一統天下的時代。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剛剛有了一塊立足之地,便成為國民黨圍剿的重點。綏德作為陝北的交通咽喉要地,國民黨在此設有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紮著湯恩伯的十三軍,高桂滋的84師,李仙洲的2l師和晉軍陳長捷的208旅。密密匝匝的軍隊將綏德城擠得水洩不通。為了加固對綏德城的佔領,蔣介石在1935年的十大手諭之一就是加強綏德城防建設。眾多的軍隊需要大批的糧食和資金,這些都要從國民黨的巢穴──富足的山西運來。一次,湯部的一千多人趕著兩千多匹騾馬沿綏(德)──宋(家川)公路將大批軍餉運往綏德。行至無定河畔,只見河水闊瀲,許多人馬陷進了泥淖,十分狼狽。有了這次教訓更兼有蔣的手諭,湯恩伯決定聯合高部和地方,以華北地區的石拱橋為模式,在綏德城東門以下修建一座大橋。

綏德人話綏德:輕渡二水話橋城

即將竣工的永定橋施工現場

1936年12月,大橋開工了。為了提高時效,部隊親自施工,並調集了大量民工,開山炸石,就地取材。當時由於生產力低下,勞動非常艱苦。運石只能肩挑背扛,運土只能用獨輪車。在圍堰時,士兵和勞工剛剛用沙袋將水堵住就被大水沖垮,不少人因此喪生,在挖基坑的時候,只有一臺木製“吸水龍”抽水,大部分地下水就靠水桶淘出。國民黨軍政要人對建造這座橋十分重視。綏德行政公署專員何紹南冒著大雨來到工地監工,當他看到龐大的工程,眾多的勞工時,講了一句名言“人民血汗”。他一生反動,這句話卻講得合情應理。37年“七七事變”爆發,高桂滋率部東渡抗日,仍留一工兵連修橋。

此橋於1937年12月峻工,長246米,寬6.6米(後加寬人行道1.5×2米),有橋洞19孔,雄偉壯觀。面向上游的一側,每隔三孔橋洞上面有一隻石雕龍頭,與高桂滋在龍泉所雕的石龍遙相呼應。取名無定河大橋,綏民稱之為“十九洞橋”,就其建築時間和規模都可稱為無定河上第一橋。

一張老照片上的橋

這張發黃的照片描述的是一座石拱橋的施工場面,由於時空的變遷,許多人認不出是什麼橋,但細心的人會發現山頂上有一座寺廟,這座寺廟凡是綏德人一眼就會認出是西山寺。看到山腳下的一排窯洞和大門,年長的人就會想起當年的中共綏德地委大院(今綏德飯店、窯洞賓館),這橋就是現在經過改頭換面的大理河橋。

建國前後,中共綏德地委和專員公署都設在綏德。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綏德的水利事業。為了把城關、張家砭、辛店、白家礆四個鄉鎮十八個自然村和一個國營農場的4900畝川地變成水澆地,1952年政府決定從大理河上游五里灣起開挖一條14公里長的綏惠渠,水渠過河時需要架設引水渡槽。另外,由於當時專員公署在河東而地委在河西,一但洪水來臨,黨和政府之間就失去了聯繫。於是,一座集渡槽與公路兩用為一體的大橋就於1952年動工了。

綏德人話綏德:輕渡二水話橋城

正在施工中的大理河五洞橋

修橋的工匠都生在舊社會,有的還參加過無定河大橋的施工。此時的勞動與過去相比又別有一番境遇,再也沒有士兵監工高舉的鐵絲鞭杆。在“為新社會架橋”的號召下,勞動者們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沖天的幹勁投入到火熱的建設中。施工條件也有所改觀,一臺電動抽水機引得許多市民前來圍觀。在大橋建設中有這麼一段故事:當工程進展到合龍階段,只剩一塊料石就要結口時,上游突降暴雨,一場在所難免的洪水眼看就要到來。工匠們急匆匆地向技術員楊宏昌報告:工地上找不到一塊現成的料石,再打造一塊已來不及。只聽楊宏昌斬釘截鐵地回答:“找!肯定還有一塊!”工匠們將信將疑,但也只得四處尋找,終於在一堆沙土中找到了一塊出好的料石……一場洪水過去了,大橋在這塊關鍵的料石的撐架下安然無恙。從此,楊宏昌以他精細的設計,準確的計算被人稱頌。

大橋於1953年峻工,全長69米,淨寬7米,後加寬1.5×2米的人行道,有橋洞五孔,跨經10米,橋身朝上游的一側刻著“大理河橋”,向下遊一側刻著“綏惠渠渡槽”,曾經起到過勾通銀(川)──太(原)公路的作用;綏惠渠至今仍然灌溉著4200畝的農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綏德城修建的第一座橋樑。

三座大橋跨理河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人民指引出一條奔向富裕和繁榮的大道。綏德人民再次顯示出偉大的創業精神,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就在大理河上架起三座留有洩洪洞的新式石拱橋,極大地方便了城區人民的生活,也為綏德市政建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綏德歷來就是雙擁共建模範縣,修築軍民橋就是見證。為了給駐紮在葡萄梁的部隊帶來方便和開發葡萄梁居民區,1980年由部隊出資20萬,地方施工,在薛家畔與葡萄梁之間架橋。工程鋪開後群眾幹部紛紛義務出工,真正體現了綏德人民對解放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大橋仿照河北趙州橋的模式,留有洩洪洞,省時省料,美觀防洪。大橋於1980年3月開工,7月31日峻工,長72米,跨徑3孔20米,淨寬6米加0.75×2米的人行道。由於義務工和嚴格的財務管理,大橋只花了14萬元,餘下的資金又投入到南關大橋的建設中。

縣城南關的對岸就是人民體育場和綏德一中,東岸是密集的居民區。過去在河面上用木板搭一座簡易橋,供人行走,水大時就無法通過。為了讓東岸居民安全快捷地到達西岸的文化場所,1980年7月政府決定修建南關大橋。幹部群眾學生義務出工,為大橋奠基修穴,體現了高尚的集體主義精神,節約了大量開支。大橋於1981年5月峻工,全長69.2米,跨經兩孔30米,淨寬6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舊車站大橋的建設。大橋施工難度很大。由於橋址的兩側地勢低,所以要在五一隊的平川一頭採用高墊土的方法,在舊車站的一頭要用石料砌成“八”字型橋頭隱擋,工程於1981年3月開工,當年10月1日峻工,全長106米,跨經3孔30米,淨寬9米,另加1.5×2米的人行道。起初上級拔款69萬元,由於工程人員精打細算和勤儉節約,修橋只用了54萬元。餘下的錢用於二道街的改造。這座橋既縮短了車輛行程,又緩解了街道擁擠,替代了大理河橋,成為銀(川)──太(原)公路上的一座橋樑。有人估算此橋建成十年後,節省的油費可再建一個汽車站。

天下第一獅橋──千獅大橋

民諺道:“蘆溝橋的石獅子,數也數不清”,其實蘆溝橋上共有大小石獅485只,被稱為歷史上石獅最多的橋。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個紀錄被綏德的石匠們超越了。千獅橋,成為綏德人民的自豪和驕傲。

綏德人話綏德:輕渡二水話橋城

還未完全竣工的千獅橋

1985年大橋開工時,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突破原來架橋橋身與水流垂直的定式。為了與公路保持一條直線,設計師決定橋身設計與水流斜交20度,這一方案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但是建設者們迎難而上,十多個工程隊晝夜奮戰,終於完成了大橋的主體工程。此時,從北京傳來消息,綏德民間炕頭石獅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以其造型古拙,展現了綏德民間高超的石雕藝術,也震驚了世界。這則消息激起了大橋建設者們的靈感:既然我們修建瞭如此巨大的石拱橋,同時我們有如此精湛的民間工藝,為什麼我們不能將二者融合起來,建成一座既美觀又實用的城市橋呢?俗語有“南方出宰相,北方出石匠”,“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綏德的石匠們堪稱石雕行裡的“狀元、宰相”。他們將一根根石橋欄柱的頂部雕成了石獅,有的威嚴獨立,有的母子相戲,有的仰面朝天,有的含頜頓首,有的小巧玲瓏,有的拙樸可親……還有兩對巨型雌雄石獅雄踞橋頭。全橋實有石獅1008只,是蘆溝橋的兩倍多,工藝掘自民間鬼斧神工,精妙絕倫。橋頭還有涼亭四座,內設石桌石凳,供遊客休憩。坐在亭中,迎川風浩蕩,聽濤聲滾滾,遙看二水交流浩浩南流,近觀龍柱高聳,石獅成群,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此橋於1987年峻工,在綏德築橋史上創造了許多之最:工程難度最大;橋身最長──311米;橋面最寬──10米加2×2米人行道;橋身最高──15.833米;橋身最雄偉──橋洞十三孔跨徑20米;用人最多十幾個工隊上萬人參加了修建;工藝最精,石獅最多──天下第一;投資最多價值──200多萬元;價值最大──樞交西(安)──包(頭)、銀(川)──太(原)公路。

雕陰山下建新橋

2003年,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感召下,我縣私營企業家田平投資470多萬元,在雕陰山下建成了一座5孔16米混凝土空心板大橋,橋長91米,寬13米,兩岸築河堤600多米。

綏德人話綏德:輕渡二水話橋城

雕陰大橋

陰大橋的建成使大理河對岸閒置的60多畝土地得到開發利用,把革命先烈李子洲和1500多名為中國革命獻出生命的綏德兒女的陵園與老城區連在一起。這是綏德城內第一座以私營資本為支撐、以地產開發為目的而修造的大橋,和它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柱形橋墩一起體現了這座橋的時代特徵。

永樂大橋

要想縱觀綏德人渡河條件的變革,一個地方便可以作為歷史的斷層剖面圖──清水溝。曾幾何時擱淺在大理河岸邊的木製渡船是這裡的自然寫意。1987年,清水溝大理河上建成五孔漫水橋,橋長48米,寬6米,高5米,橋孔跨徑8米。所謂的漫水橋便是水小時走橋下,水大時則漫過橋面,這種設計方案用專業術語來說,是符合力學原理,減少水流對橋身的衝擊。實則是人願與物力匱乏之間的妥協。說白了也就是:“水小時隨便走,水漲時水心走,水大時繞著走”。2003年修建永樂大道時,因該橋比大道低,故拆除原橋拱,在舊橋址上加高、加寬,重建五孔空腹聯合石拱橋,新橋高約12米,寬7米,加寬4米人行道,因大橋與永樂大道聯為一體,故重新取名永樂大橋。這似乎又為歷史作了一個精妙的註腳:綏民渡水從此可以永樂無憂了。

五里灣大橋

1989年,大理河上建起了五里灣橋,取代了原來的漫水橋,極大地方便了過往群眾,有力地帶動了河對岸張家砭鄉十多個村的經濟發展,城西的制磚廠等建材行業和養殖業迅速崛起,同時也促進了合龍山廟會旅遊業的發展,大橋為傳統的3孔聯合石拱橋,橋長76米,寬7米,高9.5米,橋孔跨徑20米。

二虞山漫水橋

1981年建成的張家砭漫水橋,為8孔聯合石拱橋,長約50米,寬約5米,高4米,雖樸實無華,但投資少,見效快,堅固耐用,歷經20多年洪水沖刷,仍完好如初。隨著河對岸二虞山娘娘廟會的興盛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座小橋顯得異常繁忙,也經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考驗。

無定河上又一橋──五里店橋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的快速增長需要,綏德人民克服了不少困難和阻力,於1982年在無定河上建起了五里店大橋,該橋為8孔聯合漫水橋,長114米,寬7.5米,高6米,橋孔跨徑8米。遠望大橋,如旦日出雲,長虹臥波,五里店橋代替了幾百年落後的船運渡口,促進了五里店蔬菜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對當時在十里鋪的榆林師範學院、榆林地區教師進修學校、綏德電機廠、綏德北部五個鄉鎮的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橋,不僅是人類與自然抗爭的作品,它還體現了一種思想的變通與飛躍。目前,在城區外還有鄧家樓、龍灣、五里店、劉家溝、十里鋪五座鐵路橋和十里鋪火車站大橋,這些橋分佈在城東無定河上下十二、三里的區域內,有的橋之間距離僅有一、二里。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十多平方公里的縣城擁有十二座公路橋,五座鐵路橋,橋的密度之大,風格又各不相同,三秦絕無僅有,全國少見。橋,成了名州城鮮活的動脈和壯麗的風景線。(作者:王小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