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与植物相亲相近,正如以上《诗经》中文字所呈现的,古人们通过一句句诗歌籍植物寄托情感、咏叹生活。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在这学期,宁波赫德小学部三年级的同学们开启了以“蔓草青青草木情”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学习课程。通过学习《诗经》中有关植物的名篇,孩子们邂逅《诗经》,感受种种草木之情,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教室里的墙面布置

为什么学《诗经》?

  • 了解诗词意蕴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后世的诗人作诗,也都是从学习《诗经》开始的。

“萋萋”这个词,表示草茂盛的样子,在《诗经》中就反复出现过,如《葛覃》中就有“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后世的不少诗歌中,都常出现萋萋这个词。例如,唐代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因此,学生如果学习了《诗经》,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许多地方便会无师自通、豁然开朗。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 初识字词渊源

《诗经》中字词的含义,多数都是最原始的意义,后世著作中字词的引申义,许多都是由这一最原始的意义演变而来

《采薇》中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句表达了主人公离家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孩子们从中也对成语“依依不舍”有了更广阔的认知。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 培养良好品德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古代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是当时文人士子的必备课程。

从诗经中走出来的女子婀娜多姿、美好贤淑,男子孔武有力、宽厚仁德。因此,学习诗经,意味着潜移默化中将一颗“美好仁德”的种子种在了孩子心间。

  • 陶冶高尚情操

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除了富含韵律和乐感等音乐特征之外,在语言上,它又是一种经过高度加工提炼的语言。

读《诗经》的优秀篇章,孩子们可以受到它的艺术感染,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韵律、真挚的感情而激起心灵的颤动,在诗里行间感受苍苍蒹葭与夭夭桃花之美。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我们这样学《诗经》

  • 吟唱里悟诗韵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而言,理解《诗经》中诗歌的意思有些难度,过多解释也会失去诗的意境。所以,赫德老师们在课堂上也把更多时间留给了

诗歌吟诵。

在古代,《诗经》是可以唱的,有这么一句话,“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诗经》音律和谐,富含韵律和乐感。

有人曾说,《诗经》有世界上最迷人的语言和文字,琅琅上口的诗句让人耳熟能详,天趣盎然的曲调像一首天籁之音。孩子们就是在这样优美的诗句里徜徉,在平平仄仄的诗行中领悟诗韵。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班级集会,孩子们吟诵《诗经》

  • 生活中识草木

在教授《诗经》之前,赫德老师们特意买了一些花盆和种子,让孩子们能够体验植物破土长大的过程。

《诗经》里的许多篇目,都通过植物成长的过程表明时光的流逝,如《黍离》篇:“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高粱长出新苗到开始接穗,再到结出果实的过程,就像孩子们看着教室里自己亲手栽种的植物发芽开花了一样。

学期末,赫德教室里的种子们有些长出了苍翠娇嫩的茎叶,有些开出了花。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此外,孩子们还通过收集制作植物标本,手绘《诗经》中的植物等方式,在与一草一木的亲身接触中获得知识, 感悟《诗经》,结识草木。《诗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万物有灵。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中的文化:诗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