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與植物相親相近,正如以上《詩經》中文字所呈現的,古人們通過一句句詩歌籍植物寄託情感、詠歎生活。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在這學期,寧波赫德小學部三年級的同學們開啟了以“蔓草青青草木情”為主題的傳統文化學習課程。通過學習《詩經》中有關植物的名篇,孩子們邂逅《詩經》,感受種種草木之情,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教室裡的牆面佈置

為什麼學《詩經》?

  • 瞭解詩詞意蘊

《詩經》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後世的詩人作詩,也都是從學習《詩經》開始的。

“萋萋”這個詞,表示草茂盛的樣子,在《詩經》中就反覆出現過,如《葛覃》中就有“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後世的不少詩歌中,都常出現萋萋這個詞。例如,唐代崔顥《黃鶴樓》一詩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因此,學生如果學習了《詩經》,在以後的詩詞學習中,許多地方便會無師自通、豁然開朗。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 初識字詞淵源

《詩經》中字詞的含義,多數都是最原始的意義,後世著作中字詞的引申義,許多都是由這一最原始的意義演變而來

《采薇》中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此句表達了主人公離家時的依依不捨之情,孩子們從中也對成語“依依不捨”有了更廣闊的認知。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 培養良好品德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古代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是當時文人士子的必備課程。

從詩經中走出來的女子婀娜多姿、美好賢淑,男子孔武有力、寬厚仁德。因此,學習詩經,意味著潛移默化中將一顆“美好仁德”的種子種在了孩子心間。

  • 陶冶高尚情操

詩歌在本質上是一種藝術。除了富含韻律和樂感等音樂特徵之外,在語言上,它又是一種經過高度加工提煉的語言。

讀《詩經》的優秀篇章,孩子們可以受到它的藝術感染,通過生動的形象、優美的韻律、真摯的感情而激起心靈的顫動,在詩裡行間感受蒼蒼蒹葭與夭夭桃花之美。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我們這樣學《詩經》

  • 吟唱裡悟詩韻

對於三年級的小朋友而言,理解《詩經》中詩歌的意思有些難度,過多解釋也會失去詩的意境。所以,赫德老師們在課堂上也把更多時間留給了

詩歌吟誦。

在古代,《詩經》是可以唱的,有這麼一句話,“詩三百,孔子皆絃歌之。”《詩經》音律和諧,富含韻律和樂感。

有人曾說,《詩經》有世界上最迷人的語言和文字,琅琅上口的詩句讓人耳熟能詳,天趣盎然的曲調像一首天籟之音。孩子們就是在這樣優美的詩句裡徜徉,在平平仄仄的詩行中領悟詩韻。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班級集會,孩子們吟誦《詩經》

  • 生活中識草木

在教授《詩經》之前,赫德老師們特意買了一些花盆和種子,讓孩子們能夠體驗植物破土長大的過程。

《詩經》裡的許多篇目,都通過植物成長的過程表明時光的流逝,如《黍離》篇:“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高粱長出新苗到開始接穗,再到結出果實的過程,就像孩子們看著教室裡自己親手栽種的植物發芽開花了一樣。

學期末,赫德教室裡的種子們有些長出了蒼翠嬌嫩的莖葉,有些開出了花。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此外,孩子們還通過收集製作植物標本,手繪《詩經》中的植物等方式,在與一草一木的親身接觸中獲得知識, 感悟《詩經》,結識草木。《詩經》,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萬物有靈。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中的文化:詩成三百篇,中有草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