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封建时代,皇帝召见大臣,气派是十分尊严的,他端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而臣下则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俯首称臣。至于普通百姓,一生根本连远远看上天子一面都不可能。但有一个牛人,只是一介布衣,皇帝对他的礼遇让人惊掉了下巴。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公元742年(开元十二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征召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入京。李白这一年43岁,他毕生都向往着建功立业,以为这一回总可以大展宏图了,于是,意气风发的来到了长安,唐玄宗在大明宫召见了他。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而唐玄宗这一次召见李白,陛见皇帝的一切森严礼仪全都免除,他亲自坐着步辇(一种由人抬的代步车具)前来迎接,当李白到来时,他从步辇上下来,大步迎了上去。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迎入大殿之后,又以镶嵌着各种名贵宝石的食案盛了各种珍馐佳肴来招待李白,大约是怕所上的一道汤太热,会烫着李白,唐玄宗竟然御手亲自以汤匙调羹,赐给李白,并对他说:“卿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可你的大名居然传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着超凡的诗才,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接着又赐他一匹天马驹,无论宴会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一个普通的诗人,无官无职,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赐宴,已是非常的礼遇了,而降辇步迎,御手调羹,更是旷古的隆恩。虽然李白这一次来长安,在仕途上并没有大发展,最后还被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但唐玄宗的这一次接见,却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使他终身引以自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君上接见臣下,这不过是他们政务活动中的一项寻常内容,或者是枯燥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点、调剂;可是,这对臣下,尤其是对亦种很少有机会接近君上的人来说,将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再像唐玄宗这样,有一点特殊恩遇的表示,那所产生的心理动荡就更为巨大了。这种动荡不限于个人,还会波及到周围以及更大的范围中去,这就是所谓“接见一个人,影响一大片”,使很多人都会对君上产生一种感激之情,知遇之恩,这对于一个政权的巩固,君主威信的提高,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皇帝诏见这个百姓,连下三道诏书,亲自出迎,还亲手给他端碗盛汤

另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也期望能得此恩遇,不过运气没那么好了。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应试进士落榜后,仍留在长安,到处写文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满天下。因此他得到了宰相张说的赏识,二人交谊甚笃。一次张说邀请孟浩然进入内署,正好玄宗驾到,孟浩然吓得躲在了床下。张说不敢隐瞒,向皇帝实话实说,玄宗命孟浩然出来相见,并吟诵他写的诗。当孟浩然吟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高兴了,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拂袖而去,孟浩然自此终身未为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