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战机为什么下单翼居多?

蒋经尧


下单翼飞机的机翼被布置在机身靠下部位,这种布局具有如下好处:

1、在20世纪2、30年代,悬臂式单翼结构逐步被引入战斗机的设计。在这种全金属结构飞机上,与其他机翼布置形式相比,悬臂下单翼的力学结构简单,翼梁可被设计成贯穿于机身方向,因此重量较轻、设计和制造也较简单。如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和美国的P-51“野马”战斗机就采用了这种整体式机翼设计来降低重量,提高性能。在组装时这两种战斗机的机翼被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直接通过螺栓固定在机身下方。



2、采用下单翼布局,主起落架可被布置于机翼下方,从而缩短起落架长度,降低重量,还有利于增加主起落架机轮跨距,提高起降稳定性。此外,主起落架支柱能够直接把起降时受到的冲击力传递给翼梁,提高整体强度。

3、下单翼离地高度低,有利于地勤为翼下挂架装弹,并爬到翼面上方为机翼机枪补充弹药。



4、下单翼迫降安全性好,在机腹迫降中由于机翼的支撑不易发生翻滚,水上迫降的安全性也比较高。

5、下单翼战斗机机身重心位于机翼上方,在设计时可通过调整机翼上反角来获得令人满意的横滚机动性,因此很多追求机动性的战斗机都采用了下单翼。



综合上述优点,二战单发战斗机大都采用了下单翼设计。


飞猪涨姿势


当时的活塞机螺旋桨直径大,机头要翘起来,避免螺旋桨打到地面,所以单发前置引擎的战斗力大多才用后三点起降,而下单翼便于后三点起落架设计和布局,再有就是当时的机翼还要安装机枪机炮武器系统,下单翼也便于地勤维护及补充弹药。。。

但问答标题的P38是中单翼,前三点起落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