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老醫療就業多層次保障體系變化看改革開放40年

从养老医疗就业多层次保障体系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從養老醫療就業多層次保障體系變化看改革開放40年

禮縣永興鄉何家村農民何西軍,他一直是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資料圖)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需,民生之實。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從“十二五”以來,我省在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社會保障由無到有,受益人數由少到多,居民收入由低到高,服務能力由弱到強……社會保障在持續擴大覆蓋面的同時,各項保障待遇水平更是不斷提高,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健全,實實在在的讓每個老百姓都成了受益者。

從“養兒防老”到“多層次養老”

提起養老體系上的變化,榆中縣的嶽玲認為,現在的變化實在太大了,遺憾的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沒能趕上這個好時代。

嶽玲回憶,上世紀90年代物資匱乏,在榆中農村的爺爺靠5畝地和養的幾十只羊讓逐漸成年的6個叔叔們成了家。兄弟多本是件好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爺爺奶奶的身體也大不如前,又沒有收入來源,他們的養老問題成為叔叔們亟待解決的大事。

後來,叔叔們絞盡腦汁想出很多辦法,如每家按月輪流養、把老人資產集中到一家固定養、讓老人單獨住飲食輪流負責等等……但每次失敗的做法都會引來一次家庭矛盾,叔叔們之間的關係一度降到冰點。關於養老的問題還成為鄉鄰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直到爺爺奶奶相繼去世,養老問題依然是幾位叔叔糾結的事。

和40年前相比,現在城鄉老年人生活都有一定的保障。嶽玲感慨地說,“現在無論是城市和農村的老人都能領上基本養老金,老人腰桿也直了,不需要看孩子們的臉色了。”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這句歌詞真實地體現了當代老年人的真實寫照。嶽玲的婆婆去年退休,原本以為老人退休後心情會不好,沒想到退休後,婆婆的生活比以前更忙更多姿多彩。每天早上出門和舞友們開始跳廣場舞,九點半參加社區合唱團練唱,下午到社區文化室打牌,晚上和公公再去附近的公園散步健身。到了週末,還和老姐妹們相約到蘭州周邊的景區玩,哪有好吃的好玩的,她都一清二楚。每年婆婆還和姐妹們相約一次說走就走的旅遊。

嶽玲的婆婆經常說,“現在黨的政策越來越好,尤其是對老年人,旅遊、坐車、逛公園都有優惠政策。自己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把年輕時曾留下的遺憾都補上。”。

如今,隨著社會進步,老人們的養老方式和觀念發生了改變,不在依附孩子,“以社區養老”“以房養老”“以老助老”“以老養老”“抱團養老”的社會多層次養老正在興起。

蘭州市社會中心的楊迎暉告訴記者,作為政府經辦窗口單位來說,40年的變化非常大,改革開放初期,只有企業職工養老一項。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增長,我省的社會保險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城鎮,建立了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城鎮居民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框架;在農村,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開展了被徵地農民、村幹部養老保險。特別是十二五以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通過整合,建成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時至今日,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框架已形成。

从养老医疗就业多层次保障体系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在會寧縣合作醫療報銷大廳,農民排隊報銷藥費。(資料圖)

從“有病不敢醫”到“人人享醫保”

醫療保障事關國計民生,關係到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之一。

蘭州市西固區的梁娟女士曾是一家企業的退休老職工,在蘭州生活了50多年,提到看病的變化,她深有感觸。

“80年代初工資收入很低,每月的生活費維持穿衣吃飯的需要都不夠,更談不上醫療方面的保障了。工友們誰要是有發燒感冒的小病,就到工廠的醫務室去開點兒簡單的藥。那個時候大醫院很少,醫療設施也很簡單,老百姓看病難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梁娟說。

在城市尚且如此,在農村生病了,基本都是能挺就挺著,或是找一些偏方救急。

“20年前,我父親被查出患有胃癌,這個消息讓一家人備受打擊。由於沒有工作,所有的治療費用只能自己承擔,癌症治療的大筆花銷讓本不富裕的家庭不堪重負,當年病情惡化不得不住院,結果就花了1萬多元,家裡多年存下的積蓄全部用光了。”在蘭州定居的蘇豔說,當時我剛參加工作1年,兩個弟弟還在上學,父親主動放棄了最佳治療時機,改為保守的中醫治療。半年後父親就離世了,如果像現在有新農合的醫療保障政策和重大疾病救助,父親就不會放棄治療,也不會那麼早的離開我們。

從90年代初,國家開始醫療大改革,整合了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及醫療救助等多個部門的重要職責,醫療保障體系的重整和建立大大拓展現有醫療保障的管理和服務範圍,提升醫療保障在醫療體系中的作用,併為後來的醫改提供新的機制。

如今城市和農村看病上享有同等待遇。2016年11月,我省下發《甘肅省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施意見》,明確整合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制度,建立城鄉居民醫保制度,逐步實現全省各統籌地區城鄉居民醫保統一覆蓋範圍、統一籌資政策、統一保障待遇、統一醫保目錄、統一定點管理、統一基金管理。

與以前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經常發生相比,現在我省不斷完善重大疾病保障機制,將重特大疾病報銷病種由國家規定的23種擴大到50種,並建立了疾病應急救助制度。2017年,我省明確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報銷比例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0個百分點,大病保險報銷起付線由5000元降至3000元。此外,還推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服務等惠民政策。

蘭州市醫保信息科陳起介紹,除此之外,從去年起,我省已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平臺,甘肅參保人員可在32個省份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也就是說,符合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條件的參保人員只需要辦理異地就醫備案登記手續,拿著一張醫保卡,就可以在開通全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醫院就醫結算。

从养老医疗就业多层次保障体系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甘谷縣六峰鎮給貧困戶修建的保障房樓盤模型。 本組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王亞蓓 攝

從“鐵飯碗”到“創業潮”

1984年,我省成立了第一家人才服務機構——甘肅省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其職能主要是為社會流動人才提供人事管理服務。在此後的20年間,我省人才市場蓬勃發展,無論是官辦或是民辦,市場上出現了各種門類的人才服務機構。

在十幾年前,走在大街上,隨處都能見著,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張海報,海報上有各類招工信息,你想找什麼樣的工作都有,因而上當受騙的人也很多。

從鐵飯碗到創業再就業, 這種改變最大的是觀念上的轉變。隨著人力資源市場秩序的規範完善和互聯網的普及,在各類人才招聘網站上投一張電子簡歷,就能輕鬆解決工作需求,互聯網+招聘已被人才市場廣泛應用。

近年來,蘭州市推出了(週末)精準招聘會,藉助精準招聘應用大數據平臺暢通了供求雙方信息,不僅避免了求職者盲目和企業招不到人的問題,還提高了求職招聘精準度和成功率,實現了就業供需的精準對接。該平臺是為高校畢業生或社會人員和用人單位搭建的線上智能匹配、線下精準對接的網絡平臺。

2014年,國家首次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信號釋放後,極大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熱情,創業熱潮正在全國蓬勃興起。

參與創業創新的,不僅有大學生、農民工、留學歸國人員,也有很多企業的科研人員、技術和管理骨幹。雙創的平臺是多樣的,不僅有小微企業,很多大企業也紛紛加入創新創業的行列,引入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平臺,觸發了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變革。

從2016年起,蘭州市政府每年配套投入200-300萬元啟動實施了“蘭州啟航”大學生創業扶持行動,與“泛海揚帆行動”同步實施,四年來共資助扶持優秀大學生創業項目255個,累計投入資金1300萬元,這些項目年營業額達到33139萬元,年淨利潤達到3998.2萬元,年繳稅496.222萬元,帶動就業3964人。

甘肅農業大學畢業的吳剛,2015年加入到了創業的大潮中。吳剛說,創業時啟動資金不多,和同學一起開了家甘肅農產品網店,剛開始沒有多少人關注我們店,更別說賣產品。就在我們灰心的時候,政府部門瞭解到我們是大學生創業,對我們的技術及經營管理上進行了培訓指導,讓我們掌握管理網店的一些技巧。我們推出的產品綠色有機,慢慢的生意越來越好。到今年,我們線下也開了店,現在我們的顧客越來越多。

人才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驅動力。面對全國各地掀起的“人才大戰”,今年蘭州市將實施“30萬大學生留蘭工程”,通過落實畢業生留蘭就業“百千萬計劃”、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性補貼力度、社會保障、住房等措施,吸引蘭州市內外高校畢業生30萬人留在蘭州創業興業。

如今,甘肅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更加高效便捷,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更好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

主辦:甘肅經濟網

監製:李成俠 總編審:賈治堂

編審:吳正楠

甘肅經濟日報社新媒體矩陣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