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蚶江區位圖

1

概況

錦江古村落所在的蚶江鎮位於石獅市東北沿海突出部,西南與寶蓋鎮毗連,東與祥芝鎮接壤,南鄰永寧鎮,轄區內有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這裡歷史上是泉州灣南的要隘,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的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蚶江鎮,宋代初年屬安仁鄉江陰裡;元代列二十三都;明代沿襲元建制;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列二十三都,乾隆年間,在此設通判廳(俗稱泉州海防府),並曾是清代閩浙總督的駐地。

蚶江鎮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是居民稠密、帆船過往頻繁的港口,元代時海上貿易空前繁榮。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開始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成為繼廈門與鹿耳門對渡後,大陸與臺灣通航的第二個官方設立的港口。清廷在蚶江設立泉州分府——蚶江海防官署,統轄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縣)的對臺貿易。因此,蚶江鎮歷史遺留的文物古蹟眾多,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鑾渡(古渡口),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海防官署碑記(對渡碑) 、再借亭,素有“九館十宮之稱”的宗教寺廟等等。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蚶江海防官署遺址

作為蚶江鎮文物古蹟保存最為豐富的錦江古村落,現有人口2609人,其中紀姓最多,為2100人左右,系明朝初年從東垵遷徙而來;清乾隆年間蚶江鹿港對渡後,有許多紀姓人遷居臺灣等地。另外的500多人為林、王、謝、陳等姓氏,30多人為雜姓。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番仔樓

2

村落空間特色

錦江古村落坐落於鳳儀山上,整個村落順著中央高、兩邊低的地形建設,呈現背山面海“中央凸起、兩邊內凹”的“梭形”空間形態,具有良好的防風排水條件。

村落中央部分為始建於宋代的“一線天”(古街),該街曾作為清代初期“遷界”的邊界,即以此街作為界線,將原居住於界線外濱海一側的居民戶強迫內遷至界線以內地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復界前,“一線天”已開始逐步重建。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一線天

古街全長370m,寬3~5m,有店面108間,分為頂街頭、中街、三姓街三段。路面原以碎石鋪成,現為石條或石磚鋪就。街兩側皆為三四層的閩南石屋建築,沿街開設面寬狹窄的鋪面。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街巷1

街巷蜿蜒、狹窄,盡端轉折處石砌山牆內開闢小小的神龕,神龕中供奉一隻小石獅,石獅形態誇張、變形,香火不斷。“一線天”的街巷形態與臺灣鹿港的“不見天街”相似,由此有力地見證了閩臺“蚶江鹿港對渡史”和當年古村落繁華的景象。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石獅神像

整個古村落以“一線天”為軸,鹽墟街、賣魚街、小街仔、水汫下街以及典當埕(典當鋪街)、夯鰳井巷(魚攤街)等街巷與“一線天”相互穿插,形成“一軸魚網”的街巷空間格局。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街巷2

3

建築特色

江古村落內保存了大量閩南傳統建築,按照功能劃分主要有傳統民居、祠堂、廟宇、官署遺址、碼頭、碑亭等。比較典型的寺廟有龍顯宮、忠仁廟、鳳山宮、東嶽廟、五王府等,其中,奉祀被譽為“海峽保護神”的“答王爺”等五位神祇及“金再興”王爺船的五王府,吸引著大批臺灣信眾前來進香朝拜。而位於村落西南側的林鑾渡,又名“通濟橋”,是一座巨石砌成,引堤長三十丈、寬九尺、高一丈五尺的古渡頭。在林鑾渡的不遠處,就是“再借亭”,該亭為四平柱平頂拱形石亭,建於明代,是為紀念“按察御史曾櫻”而建,“再借亭”三字及碑記是明代大學士、書法家張瑞圖所書。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將軍廟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忠仁廟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石經幢

在現存的傳統民居中,“出磚入石”的牆體特色鮮明。“出磚入石”是閩南建築一種獨特的砌牆方式,民間又稱“金包銀”,是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交錯疊砌,構築牆體。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出磚入石牆

古村落內留存有大量的祠堂、家廟、公媽廳(即祖厝)建築,其文化內涵豐富。如紀氏宗祠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後重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為二落三間張傳統古厝。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家廟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紀氏宗祠

整個村落的建築空間體現出濃郁的對渡文化內涵。錦江古村落作為蚶江古鎮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臺灣鹿港隔海相望,千百年來,兩岸人民往來頻繁,錦江古村落成為兩岸交流的紐帶。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開放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並設立管理對渡事務的蚶江海防官署後,蚶江成為大陸與臺灣交通貿易的中心港口。海防官署遺址尚存有“對渡碑”一方,碑文載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等字。對渡碑呈長方形抹角首,高2.92m,寬0.86m,厚0.18m,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時至今日,兩岸對渡已經從當年的純經貿往來逐步演變為一種文化習俗,作為促進海峽兩岸人民友好往來共同發展的紐帶和橋樑,“石獅端午閩臺對渡文化習俗”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對渡見證了兩岸商貿興盛,見證了兩岸關係變遷,見證了兩岸習俗相同,見證了兩岸文緣相續,是進一步研究探尋海峽兩岸民俗文化淵源的重要依據。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龍顯宮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建築細部裝飾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古井

4

問題與發展建議

目前,錦江古村落留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紅磚古厝,這些留存是兩岸同胞文化交流的印記,是展現閩臺地方風土人情的所在,也是清代蚶江鹿港對渡以及臺灣同胞回鄉謁祖的物證,因此,首先必須儘快開展系統的研究,挖掘其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其次,針對目前古村落內傳統建築破壞嚴重、村民保護意識缺乏的現狀,急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再次,急需對整個古村落進行系統的資源梳理,開展保護性的規劃設計。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福建石獅市錦江古村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