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數字貨幣交易所作為整個數字貨幣交易的中心節點,一直都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也是每一個幣友最熟悉不過的。

從利潤的角度來說,交易平臺在整個數字貨幣交易中可謂上下通吃,幣安趙長鵬僅用了180天就登上福布斯數字貨幣領域富豪榜,以20億美元身家名列第三,成就造富神話。那麼我們來看看,交易所為什麼那麼牛?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首先,TOKEN的發行方需要向交易所繳納高昂的“上幣費”。

由於一個區塊鏈項目只有在交易所上線後,才能真正拿到參與二級市場的門票。在艾希歐最火熱的2017年,交易平臺對是否上線某個項目具有完全的決定權。並且,一個項目如果能上線到知名交易所,本身就獲得了一種非常好的信任背書,這對後續的市場表現至關重要。有了如此關鍵的作用,上幣費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並且隨著艾希歐熱度的增加水漲船高。

上幣費的金額,彈性空間往往很大。真正優質的項目,各交易平臺都是搶著上的,基本不太涉及到收費,但這樣的項目畢竟極少。而普通項目則會被平臺收取數百萬甚至千萬級的上幣費,當然費用也可能是用一定比例的token來支付的。

另外,二級市場交易時需要向交易平臺繳納頗高的手續費。

目前,大部分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手續費率為0.1%-0.2%,遠高於證券市場券商在二級市場交易中的手續費率。據統計,幣安成交金額全球排名第三,其單日總成交額通常為數百億人民幣,每日僅交易佣金收入就達到數千萬元。

除了交易平臺盡人皆知的高額利潤以外,如何監管和規範、是否應該中心化、安全問題等,也一直都是圈內熱議的,今天小姐姐就和大家聊聊這些問題。

上幣規則是否合理?

前幾天,在三點鐘社群,點付大頭張銀海捅破窗戶紙,正面吐槽國內交易所的種種問題。話題核心直指交易所的上幣規則是否規範合理,能否真正把優質幣種帶給了二級市場投資人?

點付大頭:本名張銀海,是《Ripple從入門到精通》的作者,同時也是成功的區塊鏈項目投資人,曾投資了新經幣、量子鏈、IOTA、元界等眾多區塊鏈項目,都獲得了超額收益,可謂業界資深人士。

回應者:何一,人稱“幣圈一姐”,數字貨幣交易所“幣安”的聯合創始人。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投票上幣為何演變成燒錢大戰?

在與點付大頭的爭論之後不久,胡震生也在“3點鐘區塊鏈”群裡對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的投票上幣機制提出了質疑,依然是何一出面進行了回應。

“一姐”很忙,但其實最近真正把“投票上幣”這件事推上風口浪尖的是業內一直口碑很好的火幣網。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火幣網投票上幣的規則是這樣的:

用火幣網的代幣HT進行投票,參與投票的HT不能退回,用戶投1票就需要消耗0.1個HT,每期投票數領先的前10名項目,可以獲得上線交易所的資格。

那麼去參加投票的會是哪些人呢?反正小姐姐我是不會去投的,因為投票需要消耗HT,並且對於我沒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回報。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只有想上幣的項目方才會有投票和拉票的動力。

與之前屢遭詬病的憑關係上線交易所相比,投票的方式貌似更民主一些,所謂將上幣權利交給用戶嘛,但其實呢,不過是赤裸裸的”“肌肉展示”,羊毛出在豬身上,要不是早期從市場上圈來了一大筆錢,哪個項目會如此財大氣粗,豪擲幾千萬來拉票呢。

第一期投票從2月10日到2月28日結束,共有75個項目參與了投票。

讓我們來看看最終的戰績:

75個項目總投票數量為3854514320票,每票需要消耗0.1個ht,也就是所火幣平臺總計回收了385451432個HT,按照小姐姐寫稿時的價格算,

這場投票的票面總價值大約是55億元人民幣,前十名成功入圍的佔比為68%。

第一名EGCC投票花費約為4600萬元

第二名SHE花費約為4300萬

第三名GSC花費約為4200萬

第十名入圍的UUU的花費也接近3400萬

請注意,上面算出的花費僅僅是HT的折算費用。規則規定是1000個以上的投票人參與投票才有資格入選,所以顯然項目方需要通過專門的團隊去找足夠多的人來投票,這已然形成了一個產業鏈,一夜之間出現了無數的投票群。某項目方給出50元一票,承接此項目的團隊再層層分銷,40、30、20元一票以此類推,不少人看到付出0.1HT的成本(1.5左右),就能得到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利潤,投票拉票大軍一拍即合,拉皮條的人也賺個盆滿缽滿,皆大歡喜。

當然,最大的贏家始終是交易所。

接下來我們再扒一扒,參與投票項目所消耗的資金,到底是從哪裡的來的。

先看看第一名EGCC:

EGCC在2月份剛剛完成私募,2月16日已經在Bit-z等交易所上市。白皮書顯示,EGCC共計發行了100億個Token,其中私募40億個,大致的私募金額為2.05億人民幣。同時團隊保留了60%的Token,按照目前市場價計算這部分價值約為4.3億人民幣。

第二名SHE是在1月份完成私募的,2月份已經在Allcoin等交易所上市。私募環節共發行20億個Token,每個約為0.15元人民幣,共計募集了3億人民幣。這並沒有計入項目方保留的剩餘30億個Token。

第三名的GSC也是在1月份剛剛完成私募,發行了100億個Token,其中的35億個Token用於了私募。

可見,勝利者們基本都是剛剛完成私募,拿著投資方的錢,財大氣粗地投入這場戰鬥的。

最近破發的新幣這麼多,不知與高昂的上幣成本有多少關係。作為SM這些項目的散戶們,你們原本投資給項目搞研發的錢,並沒用於研發,都轉手捐給了交易平臺,後續的項目開發不知你們擔不擔心呢?

小姐姐平時也接觸過一些埋頭鑽研技術的團隊,現在越來越發現,他們與這個喧囂的幣圈是那麼格格不入。如此高昂的上幣費用,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個無法完成的考驗。

很顯然,火幣“投票上幣”的嘗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偏差,使其最終變成了赤裸裸的燒錢大戰。

如何削弱數字貨幣交易過程中最中心化的交易所的話語權,如何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環境讓真正優質的項目有機會出頭,這的確是值得整個行業思考的話題。

分叉幣和交易所是否存在關聯?

在前文中,點付大頭吐槽了國內分叉幣普遍預挖,且其中很多依然能夠上線交易所。很多人可能不太瞭解分叉幣,我在這兒簡單說說。

大多數老韭菜都非常鄙視分叉幣,覺得它們沒有節操。小姐姐覺得對分叉幣一概而論其實並不客觀,肯定是有以改良為目的認真做事的團隊存在,但不容否認的是也確實存在某些分叉幣從誕生之初就是完全為割韭菜而設計的。

那些沒底線的空氣分叉幣,他們大致是這樣操作的:在上線之前自己先預挖,手裡持有大量幾乎無成本的分叉幣,然後設法能夠上線交易所,上線後拉盤製造暴漲吸引韭菜追高進場,然後在高位出貨血洗韭菜。之後選擇合適的時機再拉再割,就這樣一輪輪的洗劫韭菜們。最終當然也把自己的預挖幣都出手套現了,賺得盆滿缽滿。在這整個操作過程中,交易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很多人也會理解為某些交易所與無良分叉幣項目方存在或深或淺的關聯。

關於分叉幣和IFO本來就是個很大的話題,有機會我會專門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再做剖析。

交易所的安全問題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曾找小姐姐合作,準備去海外開個交易所。

當時,最讓我們覺得棘手的是“安全問題”。

交易所每天所面臨的安全性問題,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

由於利益的驅使,現在全球最頂尖的黑客們幾乎都雲集到了數字貨幣領域,他們盯上的主要目標就是各個交易所。

幣圈,上下通吃瘋狂撈金的狠角色——數字貨幣交易所

界各地的交易所都頻頻發生失竊事件,如日本的Coincheck、意大利的BitGrail都曾發生過大規模的失竊事件。

曾有一位黑客對媒體爆料說:“事實上,絕大多數交易所,都遭遇過黑客攻擊,數量遠比外界知道的多,只是他們為了自己的聲譽會隱瞞消息,自己承擔損失”。

盯上交易所的黑客們分工明確,集體作戰,從集結、入侵、潛伏養幣、再到黑箱洗幣,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而比黑客攻擊更深、更黑暗、更難以防範的則是“內鬼”。

交易所的內鬼們,會給黑客留好後門,黑客盜走數字貨幣以後,雙方再五五分成。

更防不勝防的,還會有“友商”的夾擊,最常用的方式是DDOS攻擊,讓競爭對手的網站癱瘓,甚至會馬上散佈消息——“某某交易所被黑客入侵,大量賬戶被盜”。

對於數字貨幣領域的發展來說,交易平臺是整個領域走向有序的關鍵環節之一。

想要更健康長遠地走下去,小姐姐覺得可以參照一下阿里巴巴。

同為一個新興領域的開拓者,阿里巴巴從2004年創建支付寶後,就一直主動和相關監管部門保持著積極的溝通,定期給央行做報告,用正面行為來做示範。在保持自律和溝通的基礎上,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嚴格要求自己,最終一步步等到了振策的明朗,走向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