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的祖上,爲何一代不如一代?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漢高祖劉邦第九代孫,出自漢景帝所生的長沙定王劉發,劉發生舂陵節侯劉買,劉買生鬱林太守劉外,劉外生鉅鹿都尉劉回,劉回生南頓縣令劉欽,劉欽生光武。

光武帝劉秀的祖上,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光武帝劉秀的祖上,如果從漢景帝算起,從皇帝,到王,到侯,到太守,到都尉,再到縣令,明顯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一個奇怪而又有趣的現象,其根源是什麼呢?

是推恩令!

所謂推恩令,是指漢武帝時期,由主父偃提出的一項旨在削弱地方藩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

西漢立國,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根基尚未牢靠的政權,吸取秦帝國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採取了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的政策,在京畿周圍實行郡縣制,在邊遠地區實行分封制,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各地去當諸侯王,以拱衛西漢政權。

光武帝劉秀的祖上,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到漢文帝時期,一方面,西漢政權基本鞏固,如何加強中央集權逐漸成為一個緊要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諸侯王的勢力逐漸膨脹,分封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所以,在淮南王、濟北王謀逆事件爆發後,賈誼就在《治安策》中首先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但漢文帝認為時機未到,沒有接受賈誼的建議。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直到地盡為止;封土廣而子孫少的諸侯,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

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實質上就是要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後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其思想來源或說是思想靈感很有可能就來源於此。

光武帝劉秀的祖上,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到漢景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與地方諸侯勢力膨脹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於是晁錯向漢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議,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推恩令手段溫和,是間接削藩,是溫水煮青蛙;而晁錯提出的削藩,直接激烈,容易引起諸侯的反彈,鬧不好就要人頭落地、血流成河。所以,在晁錯提出削藩後,他的老父親哭哭啼啼地跑去表示反對,反對無效後就服毒自盡了。

反對晁錯削藩建議的,不僅有他自己的老父親,不僅有朝中大臣竇櫻和袁盎等,更有削藩的對象——各地的諸侯王們。於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叛亂爆發,晁錯在“清君側”的口號下身首異處,削藩之策只能是不了了之。

光武帝劉秀的祖上,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漢武帝上臺以後,削藩再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這一次,漢武帝明顯是學乖了,他不再採取直接的削藩手段,而是聽取了主父偃的建議,採取“推恩”政策。

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縱橫術,後來聽說漢武帝重視儒術,又改學《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由於立場不穩定,有趨炎附勢之嫌,因此主父偃在齊地飽受當地儒生之排擠,於是北游到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求發展,但遺憾的是,在那裡他也都未受到禮遇。

主父偃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這些極不愉快的經歷,多少讓他萌生了報復的念頭。

光武帝劉秀的祖上,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漢武帝元光元年,主父偃抵達長安,先是託衛青引薦,後又自己直接上書言事,終於打動了漢武帝心中那根急欲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心絃,得到漢武帝的青睞,僅在一年之中就被升遷了四次,位居中大夫之職。

主父偃認為,諸侯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勢力太大,形勢緩和時他們就各自在自己的封地內當土皇帝,驕奢淫亂,為所欲為;一旦形勢不妙,他們又會聯合起來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十分不利。因此,他向漢武帝提出: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不斷分解,以達到削弱諸侯王勢力的目的。

光武帝劉秀的祖上,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劉秀祖上雖貴為景帝后裔,卻也是推恩令的對象。而在不斷地推恩分解之下,劉秀祖上自然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到劉秀這一代,他們名義上是劉氏皇帝宗親,但實際上已經是隻剩下一張名片的空殼公司,是普通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