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民間撈屍人,無時不刻都在跟死屍打交道


在各種有關撈屍人的報道中,不難看到,因為政府投入的資金和人手客觀上難以充裕,導致官方搜救力量嚴重不足,往往需要依靠民間力量參與進來。

撈屍人首次被定格為“挾屍要價”是在2009年10月。長江大學3名學生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因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溺亡,而個體打撈者一共收取了3.6萬元的撈屍費。但在很多人心中,職業撈屍人冷血的形象再也抹不去。那麼,撈屍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職業呢?

從撿垃圾到撈屍“發財”魏應權、魏職軍父子起初是在水庫撿垃圾的,他們所在的下河坪村,位於蘭州市區黃河下游20公里處。這裡被當地人稱為“老褲衩灣”,由於飄過來的屍體比較多,他們就自己組成了家庭打撈隊。對於魏家每年“從死人身上發的財”多達10萬的傳聞,他們承認每次少則500多則上萬,最高几萬也有,而且只要是來認屍,一般都要支付500至數千元不等的“油錢”。


《新京報》曾在2014年採訪過武漢陽邏長江段的一位有名的撈屍人,62歲的陳陽喜。他幾乎是唯一專職的撈屍人,已經幹了30多年。陳陽喜最初只是一個普通工人,是他師傅叫他去幹這行的。當時陽邏長江段也就兩個撈屍人,他師父是其中一個。他回憶說,第一次撈屍是師父帶著,屍體腐爛的模樣和噁心的氣味令他整晚都睡不著。

陳陽喜說,幹這行時間長了,雖然不會變得鐵石心腸,但他從不哭,連他母親過世時也沒哭,因為看的太多了,習慣了。談到收入,他說80年代是60塊,他、師父、船伕三人平分,現在派出所讓去撈一次會給一兩百塊,有時家屬會另外再給1000到2000塊作為感謝。

孤獨的"一人打撈隊"陳松是重慶市江北區朝陽河打撈隊的唯一隊員,他今年41歲,去年2月《重慶青年報》找到他的時候,正值長江朝天門以上水位的全年最枯季節。枯水期除了影響船舶通行安全,江中的屍體也是最難打撈到的。在無屍可撈的季節,陳松仍然每天留守在躉船上,以防萬一。


十幾年下來,陳松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飯可以不吃,但煙必須得抽,只有通過不停地抽菸來緩解瀰漫在周圍的屍臭。他每天都要抽掉兩包煙,每個月花費的煙錢接近600元。

據陳松介紹,這支打撈隊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了,目前隸屬民政局。他從父親手中接過打撈隊後,隊員人數已經從最初的三個變成他一個。這個工作又累又苦又髒,還賺不了錢,其他人都到上面找工作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