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債母還!74歲老人凌晨挑60斤菜走30公里,小伙買菜講價做法暖心


深深刻在臉上的皺紋,是“扁擔奶奶”74年生活的“勳章”。有人覺得她生活不易,看得心酸,有人覺得她每天辛苦進城賣菜,實在有點可憐,更多的人,只是想簡單地幫她一把。圖片攝於2017年3月8日,山東省濟南市,70多歲的趙殿香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扁擔,從南部山區到市區賣自家種的菜,來回近60公里,這條擺攤路,趙老太已經走了8年。

趙殿香已經記不起第一次進城賣菜具體是什麼時候了,第一次面對洶湧的城市是啥感覺,她一點印象也沒有。沒有徵求其他人的意見,她推起小車、挑起扁擔,就這麼開始了,一切就好像是順理成章。“能多賣點錢。”這就是老人的理由。5年前老伴去世、2年前兒子意外從高處墜落……這些都給趙老太的腳步增添了一絲堅毅,“以前只是貼補家用,現在整個家都得跟兒媳一起扛著。”

兒子工傷欠下藥費,為償還家庭債務,74歲老奶奶每天挑60斤重的扁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除了照顧重傷的兒子,趙老太還要照顧比她小一歲身體不好的親家母,再加上15歲正在上初中的孫女,一家5口人生活的重擔被裝進了這編織袋裡,被這位75歲、滿頭銀絲的老人用扁擔挑起扛在了肩上。


很多城裡人有吃野菜的習慣,生意因此還說得過去。以消炎為功效的蒲公英、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馬生菜,是她攤位上最常見到的。其餘的就是自家種植的芸豆、豆角、絲瓜等時令蔬菜。趙殿香對自己種的菜很有信心,芸豆4塊錢一斤、豆角3塊一斤,比菜市場裡的價格略低一些。圖為趙殿香守著風塵僕僕挑到城裡的蔬菜,那一頭白髮讓人看了心酸......

還債成為這個家庭這幾年的主要支出。趙殿香賣一天菜能有百餘元的收入,兒媳婦董曉芸每月能掙2000來塊錢,一年算下來能有幾萬塊進賬。但家裡五口人的吃喝拉撒也是筆不小的開支,大孫女出嫁了,15歲的二孫女正在上初中,一個月三百來塊錢的生活費也是不小開支。兒子重傷住院期間,還欠下了十來萬的債務,雖然收入看起來不算少,但這個家的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圖片攝於2017年9月17日一名市民拿起奶奶的扁擔看了又看。

遇到有人講價,她一般會很堅決地拒絕,很少做出讓步。但在稱重時,她總是多稱出一二兩。“上半年,我數了數攢下的錢,又還了6000塊的賬,一點點還吧。”兒子李洪安失去勞動能力之後,家裡還債這樣的大事,就需要趙殿香去考慮了。剩餘的賬還有五萬多塊,其中不少是欠的親戚家的,也有借的不多的債主和趙殿香說,這點錢就算了吧。趙殿香說,“都是莊戶人家,日子過得都緊巴,我呢,能還一點就先還一點,早晚都得還上不是?”


2017年9月17日,從仲宮張家村到青年橋,再從青年橋到制錦市小區,30多公里的路,“扁擔奶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今天上午,趙殿香的菜賣得比平時快一些,因為不少好心人是專門過來的。“大家照顧我,都是好人。”這是她嘴裡經常唸叨的話。不少來買菜的人總會多扔下幾塊錢,或者還沒找零就趕緊離開。這個時候,趙殿香總是追上去,多往對方包裡裝上一袋菜,或是塞過去四五個蘋果。

很多買菜市民問“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出來賣菜?”“兒子幹活時掉下來,摔了頭,沒法乾重活,家裡沒有壯勞力了。”她的回答,平靜而簡單。74歲的趙殿香頭腦清醒、思路清晰,認秤、算賬、找零,反應都不慢。“靠自己賺錢最實在。”可是再過幾年走不動了不能再去賣菜了怎麼辦? “到那時沒什麼辦法,只能讓孩子養著我了。中午到了,趙殿香的午飯就是一個饅頭和白開水,老人年齡大了,饅頭一點點的掰開才能嚼碎。

有人問了價就離開了,偶爾有人會還價。她總是念叨,“每個人想法不一樣,可能有人覺得貴,有人不愛吃,不能強求。”有個小夥買菜講價半天,後來知道老奶奶的境況後放下200塊錢就走了。青年橋和制錦市小區是趙殿香一天裡固定擺攤的地方,不論在哪,離開之前,她順手都會把垃圾和被人挑揀出來的菜葉收拾得乾乾淨淨,扔進垃圾桶。她說,能在這裡擺攤賣菜已經很好了,就不能再給別人添麻煩了。圖片上老人家幹農活的雙手,皮膚粗糙。


“扁擔奶奶”看似是個“弱者”———高齡而又勞碌,但人生的另一面,她又以自強、自尊和自立贏得這座城市的尊重。很多人說,從“扁擔奶奶”身上,看到了自己爺爺奶奶的影子。從這個角度看,趙殿香是傳統而守舊的老人中的一位,她其實並不特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