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魚類彙總51-60


牙鮃,硬骨魚綱,鮃科。牙鮃在中國俗稱牙片、偏口、比目魚、平目、左口、圓眨、酒瓶、偏口魚、比目魚、牙鰨、高眼、鮃等 ,亦稱“左口魚”。是名貴的海產魚類,又是重要的海水增養殖魚類之一。它的個體碩大、肉質細嫩鮮美,是做生魚片的上等材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十分廣闊,經濟價值很高。

雙鰾肺魚目、非洲肺魚科(原鰭魚科)、非洲肺魚屬,亦名原鰭魚屬、泥魚,它們的鰾很發達,整個鰾的前端部分合併為單室,長度很短,隨即分開成對,達體腔後端;鰾內中央腔的側壁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小氣室(肺泡),各小氣室又復分為許多小氣囊(肺小泡),構造與陸生動物的肺十分相近。

雄魚的前半身到後半身,均勻的覆蓋有金色和銀色的鱗片,還會音樂散發黃光。像是藍尾草的白金狀態,是很活躍的顯性基因。不過會經常重組到母魚身上。並且再次重組的出現兩個隱性基因同時在一條雄魚身上表現出來。所以身體顏色會比藍尾禮服更加鮮豔,還會自帶白金的光芒。


五帶豆娘魚,學名:Abudefduf vaigiensis (Quoy et Gaimard, 1825),雀鯛科豆娘魚屬的一種魚類。頭背部鱗片向前延伸至左右鼻孔之間。鰓蓋骨光滑無鋸齒。背鰭具12~13鰭條。體側具5條暗色橫帶,但魚體色略黃且尾鰭上下葉也沒有黑帶。

似鮈,學名:Pseudogobio vaillanti (Sauvage, 1878)),為鯉科似鮈屬的一種魚類。體長,圓筒形,尾柄細長,稍呈側扁。背部在背鰭前略隆起,向後漸次降低,腹部平坦。頭大,甚長,其長大於體高,前部平扁,後部寬。

體長形,略圓,尾部側扁。頭長而尖。吻部甚長·尖端突出。吻皮蓋過上頜,吻長約為眼徑的2.2—2.8倍。口下位,呈馬蹄形。上下唇的兩則皮褶較厚。須3對(2對吻須在吻端,並互相靠攏·1對頜須在口角)。前後鼻孔靠近,中問有—分離的皮褶。

耳帶蝴蝶魚,為蝴蝶魚科,蝴蝶魚屬魚類。屬觀賞魚類。容易飼養,但常見度低。屬於不被重視的觀賞魚類。喜歡較低的溫度,屬亞熱帶常見品種。但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的熱帶珊瑚礁海域也能發現它們的蹤跡。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或稍凸。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7-9列。

斑鱖,西江斑鱖,主要生長在桂江、西江的湖泊水域中。底棲,喜清水,特別喜歡藏於石塊、樹根或繁茂的草叢之中。生活適宜水溫為15℃~32℃,在水溫7℃以下時不大活動和攝食,潛於深水處越冬,到春天水溫回升後,逐漸游到食物豐富的沿岸水草叢中覓食。


原纓口鰍,學名:Vanmanenia stenosoma (Boulenger, 1901),為平鰭鰍科原纓口鰍屬的一種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又可以細分為浙江原纓口鰍、雲南原纓口鰍、信宜原纓口鰍、平舟原纓口鰍等。體延長,腹部平,背部稍隆起。吻較短,吻褶分為3葉。具吻溝。口下位,較小,下唇褶分為4葉。後唇溝不連續。吻須2對,頜須工對。鼻孔2個,位於眼前。眼小,上側位。褶孔伸達頭部腹面。

又名露斯塔野鯪,拉丁學名:Labeo rohita,英文名:Roho labeo 野鯪族野鯪屬一種,分佈於南亞淡水流域,印度露斯塔地區產量較大,因此而得名。體長而側扁,舌狀下頜十分明顯,邊緣為發達的邊鋒。上唇不包著上頜,有溝相隔;下唇與下頜分離,獨立的下唇片外翻;兩側的唇後溝短,前端有橫的頦溝通過下唇的背面而貫通下頜須1對,細而短,著生於口角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