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農村的供銷社嗎?那些揮之不去的50、60、70後回憶


對於大多70、80年代的小夥伴來說,農村供銷社是一個時代的回憶,小的時候供銷社是最喜歡去的地方,在那裡總能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還記得自己第一個玩具就是在當地鎮上的供銷社買的,這些供銷社如今大部分成了年代的記憶,但是也有一些供銷社依然堅持經營著,成為了存在的一個特色。圖為北京門頭溝清水鎮黃塔村村口處的供銷社,破舊的房子上面還寫著“發展經濟 黃塔供銷合作商店”的白字。

一位供銷社的店主站在櫃檯前,櫃子和貨架依然保留了那個年代的樣式。

在過去那個年代,供銷社可以買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種用品,相對於趕大集來說,去供銷社就相當於逛現在的百貨大樓,圖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軍山街,漢陽軍山鄉供銷社石油付食門市部舊址。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黃陵街,1969年建成的供銷社,汪傳珍老人仍在經營該店,後面的牌子上還寫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字樣,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商品供應特色。

圖為重慶南岸區上新街的一家供銷社遺留下來的商店,商店裡面的陳設、裝修及售賣方式仍然保存了計劃經濟時期的那種老傳統,貨架基本都是木質的,透出一股時代感。

江蘇太倉雙鳳鎮新闖村,有一家名為根福日用品商店的日用百貨店,從1968年主人郭根福開出供銷社後,48年過去,幾經易名,但內部依然大致保持著當初的模樣。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東秦樓街道厲家莊子村“春華門市部”,店主今年已經70多歲,店主說自己18歲就開始做起了供銷社,後來隨著零售業的發展,商店銷售萎縮,其他人都因為掙錢少而改行,如今只有他還在堅持著這樣傳統的售賣方式,至今已經52年。

春華門市部店鋪內部陳設、裝修、售賣、記賬、稱重均保持著計劃經濟時代原有的傳統方式。

1969年建成的供銷社,當時的營養品、調味品廣告。

重慶南岸區上新街,重慶主城最後一家供銷社遺留下來的商店,商店內部陳設、裝修及售賣方式保存了計劃經濟時期原有的傳統。如今,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實體店面的生意越來越萎縮,能夠保留下來的供銷社已經是鳳毛麟角,成為很多50、60、70後抹不去的時代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