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爲的生平事跡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

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醞釀變法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瓜分危機更是迫在眉睫。康有為趁入京應試的機會,聯合各省應試舉人1300餘人,於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聯名請願,發動“公車上書”。他在“公車上書”中,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提出“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等改良派的救國綱領。認為變法著重在富國、養民和教民三方面。提出富國之法有六:一、鈔法,戶部用精工造鈔票,設官銀行,以擴充商務;二、建築鐵路,收我利權;三、製造機器、輪舟,獎勵新制造,並發展、保護民營工業;四、礦務,開設礦學,請比利時人教導勘測,選才督辦,不濫用私人;五、鑄銀,各省設鑄銀局,以塞漏卮;六、郵政,設郵政局。養民之法有四:一、務農;二、勸工;三、惠商;四、恤窮。教民之法則為分立學堂、開設報館,以“化導愚民,扶聖教而塞異端”。這是康有為的第二次上書,也是改良派正式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幕。

“公車上書”被拒絕代呈,光緒帝沒有看到。不久榜發,康有為得

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康有為又於同年五月初六日呈送《上清帝第三書》,提出了變法的步驟,指出自強雪恥之策有四:即富民、養民、教士、練兵,而如何審端致力於上述四策,則在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以求“人才得,左右賢,下情達”。這次上書由都察院代呈,光緒帝第一次讀到他的上書。接著,他又上《第四書》,再次籲請“尊賢而尚功,保民而親下”,使“有情必通,有才必用”,並正式提出了“設議院以通下情”的主張,但又被頑固派拒絕代呈。康有為在不斷上書光緒帝,以爭取進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的同時,又“日以開會之義號之於同志”,認為“思開風氣,開知識,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開會不可”。於是先辦《萬國公報》,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創刊於北京,“遍送士夫貴人”,使之“漸知新法之益”,“告以開會之故”,並於十月初(11月中)成立了強學會,又名譯書局,也叫強學書局。參加強學會的還有梁啟超、陳熾、沈曾植、沈曾桐、文廷式、丁立鈞、楊銳等,翁同龢等也予支持,強學會成為改良派與帝黨相結合的政治團體。《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於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正式出版,雙日刊,有閣抄、新聞及“譯印西國格致有用之書”,譯印後每加附註,論說不多。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1896年1月20日),後黨御史楊崇伊上疏彈劾,“請飭嚴禁”。強學會被改為官書局,專欲“譯刻各國書籍”,不準議論時政,不準臧否人物,這樣,“專為中國自強而立”的強學會已違失原旨。康有為在北京發起籌組強學會後,於光緒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1895年10月17日)出京,至南京遊說張之洞,在南北之匯的上海設立強學會,“以上接京師,次及於各直省”。十月,上海強學會成立,擬定章程,說明設立的目的是通聲氣、聚圖書、講專門、成人才、扶“聖教”。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刊《強學報》,以孔子紀年,欲“託古以改今制”,宣傳設會辦報,倡導維新變法。北京強學會被劾奏,上海強學會也遭封禁。不久,在此基礎上創辦《時務報》,由梁啟超任主筆,鼓吹康有為的變法主張,議論敏銳,文字新穎,在當時影響廣泛。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戊戌變法之前,康有為撰寫了兩部有關明治維新史的專著。一部是《日本書目志》,同年冬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出版。另一部是在故宮博物院發現的《日本變政考》。據日本學者研究,“在大量收集和閱讀日本書籍的過程中,他對明治維新的史實進行不少改動和捏造,藉以適合中國當時變法改制的需要。這些改動大都和作者所建議的具體變法措施有著密切關係。”[8]

次年一月,光緒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四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