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里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聖塔簡介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信豐縣大聖寺塔據歷史記載,康熙三年《信豐縣志》第十卷“寺觀”,寶塔寺初名“延福寺”後又叫“祝聖寺”,塔原系“祝聖寺”的一部分(城區居民叫“塔下寺” ),所以塔的歷史與“祝聖寺”有關。解放後為查清塔的始建、重建歲月和塔名,省文化廳曾多次派專家學者來現場考察,據多方史料考證,一般塔名是以寺取名,故稱此塔名曰“大聖寺塔”簡稱“聖塔”。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寺觀”記載“祝聖寺”在縣治北孝義坊,中為大雄殿,殿後有石塔,高九層,石塔毀於宋初,可見大聖寺塔是在原石塔基地上重建。大聖寺塔座落在縣城中心偏東北角的民主街(又稱前街),後為新華巷。2003年舊城改造,塔周邊原建築物除塔外全部拆了。塔的位置只有依照1984年2月27日測量標誌為證:大聖寺塔正東塔中心距桃江河西岸260米,距桃江河東岸為432米,距桃江河中心346米。正北塔中心距竹橋河南岸130米,距竹橋河北岸175米,距竹橋河中心為152.50米。塔的地面海拔高程為161.41米,是以信豐水文站在塔東桃江河上游約為50米處(嘉定橋頭)海拔高程為150.815米(吳鬆口)為基點。因當時測量時未清塔基,161.41米高程是在填土層上。1987年進行鑽探清基工作,清基之後比原測量位置深1.98米,所以大聖寺塔地面實際海拔高程為159.43米。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由於歷史的原因,大聖寺塔檔案資料失傳,沒有確切資料可查,對建塔年代要進行詳盡考證。經過多年多方面資料、現場實物發現和結合周邊省、市、縣寶塔情況,最後確定大聖寺塔始建於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公元627年,重建於北宋英宗趙曙治平年公元1064年,重修於公元1984年,至今寶塔始建已1385年,重建已948年,重修已28年。

大聖寺塔地理位置特殊,地處縣城正北,是竹橋河與桃江河交匯處,無論從何方向入城,首先看到的便是屹立的聖塔,它是信豐城歷史悠久的證明,更是信豐城的地標式建築。歲月的流逝為聖塔抹上了濃重的歷史厚重感,它莊嚴淡然地聳立天地間,陪伴、守護、造福,庇佑信豐人民逾千年,見證了信豐城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沿革。

大聖寺塔是1957年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塔傳說

關於大聖寺塔的來歷,這在民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古時候的信豐連年水災,瘟疫盛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個善良的神仙就在此建造一座用於驅瘟鎮邪的塔,此塔是在一個晚上就建造起來的,後因聽到雞叫五更,天快亮了,神仙要走了,但來不及做塔頂,就只好用一個鍋蓋住,而塔頂還放在星村鄉的一座山頂上。自從建造了這座塔以後,信豐人民的生活從此一改前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了,所以信豐有一個美稱叫人信物豐!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美麗的塔頂

另一個傳說相傳此塔為“三國時期”吳大帝赤烏年造,昔日塔前有寺廟,初名延福,後改祝聖,雄偉壯觀,香火鼎盛。也許是毀於戰亂,也許是塌於水火,寺廟蕩然無存,片瓦不留,和尚們早已做了鳥獸散。

後來,維修專家登塔考古。不但發現了銘文佛像,還發現了許多叮噹作響的銅錢。手跡與銅錢經鑑定屬於宋朝年間,始建年月無考一說則可休矣。維修後的塔身仍為青磚砌就,黃泥溝縫,表厚中空,並層層置有玉觀音,佛光普照,保留了古塔的風貌。千百年空置的塔頂,已用生鐵鑄成半圓形護拱覆蓋,平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重修前的聖塔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重修前的聖塔

如今的聖塔造型美觀、雄偉壯麗、色彩鮮明,遠近觀之古色古香,分外妖嬈,高聳入雲,屹立於聖塔廣場中央,還原了聖塔失去幾百年的真實容貌。今年聖塔是948歲的高齡,恢復了聖塔失去的榮譽,重新認定大聖寺塔譽為“江南第一聖塔”的美稱,破解了聖塔沒有基礎的傳說,證實聖塔有最最牢固的基礎。

我們按塔的原貌修復了全身殘缺,在損壞嚴重的部位作了補強加固處理,全面整新了塔膛內部,牆面作了粉白,各明層加做了內迥欄,便於暗層採光、透風,明層頂棚繪製了澡井式天花,重新翻新加固了上下踏步,以便遊客登塔。佛座全安置了佛像共三十六尊護塔。通暢、明亮的塔膛,使遊客心情舒暢,足以減輕登塔的勞累。

塔身外貌裝點一新,復原了保護塔身和塔基礎、供遊客休閒、避風雨的古陶瓦屋大簷欄工程。復原了九層平座,增設了防護安全木欄杆,遊人可以從塔膛走出來憑欄眺望,開擴視野,令人心曠神怡。平座上方復原了九層磚雕和木華拱、令拱,飛出1.50米的翹角陶瓦飛簷。塔頂為陶瓦大屋面、飛出1.50米的六面翹角飛簷。為減輕塔頂荷載,利用空間增設了塔穴,珍藏寶器和歷史資料。整座塔飛簷、塔頂翹角都裝上了銅製風鈴,66個風鈴每遇風吹,叮咚作響,遠近聞聲。

塔頂覆盆座上的塔剎,高為12.00米,塔剎總重量為12噸。塔剎有19個部件構成,塔剎柱是鋼管、剎尖為銅鑄,,因鑄造誤差,最後使塔增高0.10米,現裝上去的塔剎高為12.10米,所以大聖寺塔的自然總高為66.45米。為了塔剎的穩定,六角掛了6條不鏽鋼纜風鏈條。19個部件構成的塔剎,秀美挺拔,聳立在雲霄之中。

為保護聖塔的安全,設計了巧妙、廕庇、特殊的避雷設施系統,確保聖塔安全。為防止地面積水,影響人工處理地基承載能力,設計了暢通排水系統,保證了地基和塔身穩定安全。塔身外壁全部採用黃土石灰砂漿勾磚縫,顯示塔體和諧古樸。

古塔是我們祖先勞動智慧創造的偉大成果。它是我國傳統的歷史文明的代表,也是我國傳統工程技術以及造型藝術水平的標誌。是建築發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也是造型藝術、美術裝飾和雕塑繪畫藝術史上重要成就的綜合體現。

1991年元月,省文化廳副廳長、地區文化局長、文物局長來我縣驗收修塔工程,一致認為,修塔工程無論從外觀、造型和塔內的建築都很不錯,得到上級主管領導和專家的好評。1993年信豐重修大聖寺塔工程設計項目獲地區建築設計一等獎,2006年信豐大聖寺塔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遊客的塗鴉作品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隨處可見的塗鴉作品

大聖寺塔,一個多麼芬芳聖潔的誘人之塔。或許是因了這“江南第一塔”的雄風,或許是因了這“通省無與倫比”的讚譽,絡繹不絕的登塔者來到“聖塔廣場”,凝視著“塔傳唐宋神韻鑄千秋人信,江頌今朝英豪潤萬載物豐”的狂草對聯,走過玉白石築就的金水拱橋,只見繁花似錦,毓秀鍾靈,宛如人間仙境,讓人留戀忘返。 凌空矗立的古塔蔚為壯觀,引得遊人翹首仰視,能不發登塔之遊興嗎?然而,登塔者必須內外隔層攀緣,方可登臨這九級六面十八層的塔頂。那時,任涼風佛面,衣袂鼓揚,極目遠眺,風光旖旎,能不發思古之幽情,為之心曠神怡其樂融融嗎? 人生如登塔,一步一個腳印;會當凌絕頂,一呼一喊豪邁。每次我穿過世紀寶塔,徜徉在聖塔廣場,都會情不自禁地綻開笑容,盡情享受著這祥和的氛圍。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隨處可見的塗鴉作品

如今,這座千年古剎依然屹立在桃江河畔,聖塔廣場更是人們休閒,旅遊,健身的好去處。然而,隨著遊覽和登 塔的人越來越多,在聖塔的周邊,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隨之而來。“XXX到此一遊”之類的話在寺塔身上隨處可見,廣場上很容易看到人們遺棄的包裝袋,紙張﹍﹍

千年古剎——信豐大聖寺塔裡遊客留下的“塗鴉”作品

隨處可見的塗鴉作品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對不文明行為說不!為子孫後代還能看到美麗的大聖寺貢獻一份微薄之力!你的每次轉發,都是在為社會傳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