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委將課文中「外婆」改成「姥姥」 網民不滿

上海教委將課文中“外婆”改成“姥姥” 網民不滿

上海小學課文將"外婆"改成"姥姥"引發網絡熱議 網絡圖片

上海教委將課文中"外婆"改成"姥姥" 沒想到網民怒了

董筱然

在中國,對於媽媽的媽媽這一稱呼,南方和北方有著不同的稱呼習慣。南方習慣叫做"外婆",而北方習慣叫姥姥。近日,上海小學語文課本中將"外婆"這個稱呼統一改成了"姥姥",豈知這一改動引發輿論沸騰,的社交媒體和貼吧都被相關話題的留言擠滿。上海教育部門擅自修改這一名詞表述,也引發網民的不滿,認為是一種文化霸權,抹殺多元化。

在中國,對於媽媽的媽媽這一稱呼,南方和北方有著不同的稱呼習慣。南方習慣叫做"外婆",而北方習慣叫姥姥。近日,上海小學語文課本中將"外婆"這個稱呼統一改成了"姥姥",豈知這一改動引發輿論沸騰,的社交媒體和貼吧都被相關話題的留言擠滿。上海教育部門擅自修改這一名詞表述,也引發網民的不滿,認為是一種文化霸權,抹殺多元化。

媒體22日報導,近日有網民在社交媒體表示上海小學二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第二十四課課文《打碗碗花》課文中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打碗碗花"即牽牛花,這篇文章入選小學生教材已有很長時間,而新教材中突然將"外婆"改成"姥姥",讓很多網民感到莫名其妙。

還有網友發現,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的"姥姥"這一表述。

不少已經為人父母的上海網民認為,"外婆"是吳語地區通用稱呼,換成華北常用的"姥姥"不符原文,於理不合,也沒有必要。

究竟為什麼教材說改就改?媒體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回覆的文件,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希望通過這個詞讓學生多瞭解"祖國語言的多樣性",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

"外婆"和"姥姥"究竟哪個是方言,網民爭論不休。有網民查考《史記》、《漢書》,當中寫到母系,也是表述為"外家"。而古書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姥姥"這種表述。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對看看新聞表示,沒有必要非得改成姥姥。在中國古代沒有"姥"這個字,是近代將這個北京的方言詞收到了普通話裡。

還有人引述《漢語方言地圖集》,指"姥姥/姥娘"主要分佈在山東、河南、河北、東北一帶,狹義的北方地區,而"外婆"遍佈南方、西南和西北廣大地區。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姥姥"作為口語收入普通話沒問題,而"外婆"使用範圍更廣而且常見於各類文學作品,不該被當成方言,也應該作為普通話的規範用語。

漢語方言地圖集姥姥用詞多集中在北方 網絡圖片

還有網民表示要保衛"外婆"這一用詞,另有網民開始討論各自地區對媽媽的媽媽要如何稱呼;更有人質疑"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要變成姥姥橋嗎?"、"連外婆都管成這樣了,對少數民族的語言跟文字的迫害可想而知。"

媒體人閭丘露薇在微博上說:"叫外婆還是姥姥原本不是問題,但刻意把'外婆'改成'姥姥',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任意更改已經定稿的文字,為了符合一種政治正確。而這種修改展現的是一種文化霸權,抹殺多元。"此言獲得很多網友認同,逾萬網友轉發。

出版該教材的上海教育出版社21日深夜發佈聲明指,"外"、"婆"、"姥"三個字都是小學二年級識字教學的基本任務,"外"字和"婆"字在二年級此前課程中已經學習過,而前述課文之所以使用"姥姥",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姥"字,出版社又指,關於稱謂,"外婆"、"姥姥"沒有絕對的地域區分。

21日,處於輿論焦點的上海市教委也發表聲明,指教研室在語文教材2015年版的修訂事宜過程中沒有進行過答覆或是接受採訪,但仍沒有交代將"外婆"改成"姥姥"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