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近期,生態環境部啟動“清廢行動2018”,對長江經濟帶固廢傾倒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再次將固廢、危廢處置推上風口浪尖。

總體上看,當前危廢行業步入發展風口期,市場需求旺盛,資本大量湧入,收併購異常活躍,可謂藍海一片。局部而言,市場資源配置錯位與產能結構性過剩並存,區域市場競爭激化,紅海屬性已然顯現。

如何在藍海、紅海間遊刃有餘?如何在萬馬奔騰中,實現從馬、到黑馬,到獨角獸,再到藍鯨的偉大蛻變?敬請詳閱本文。

管控倒逼市場提速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近年,危廢相關禁令和政策密集出臺,形成了危廢鑑別、轉移、處置、資質、監管等一系列治理和監管體系。

  • 2013年,兩高司法解釋,非法處置3噸以上危廢入刑,增強了危廢合規處理的“剛需屬性”。
  • 2015年,環保督查風暴席捲全國,倒逼企業合法合規處置危廢,進一步促進市場需求釋放。
  • 2016年,新危廢名錄發佈,推動危廢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同年11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發佈,將危廢項目納入地方市政基礎設施規劃,進一步強化了地方政府治理危廢的積極性。
  • 2018年,環境稅實施,規範和完善了危廢處置的付費機制。

隨著危廢管控政策、制度的日趨完善和落地,危廢行業將持續升溫,維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十三五”時期,危廢處置市場空間預計將超2000億元。

藍海之“藍”:產量被低估、產能缺口大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據第三方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危廢實際產量遠超官方統計。2011年至2016年,我國危廢年產量在8035至8551噸之間,每年約有4000至5000噸危廢遊離於監管之外,沒有經過正規處置。以2016年數據來看,危廢產量同比增長34.49%。同時,危廢貯存量長期處於較高水平,每年約有近五分之一的危廢被貯存。

反觀危廢處置企業,不僅實際經營規模遠低於危廢產量,且近年規模增長趨於放緩。總體上看,我國危廢處置產能存在較大缺口,處置率尚有較大拓展空間(

注:官方數據是指環境統計年報數據)。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紅海之“紅”:配置錯位、結構過剩

據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危廢處置企業的設施負荷率常年處於低水平運行,且有逐年下降趨勢。處理資質與市場需求錯配,導致產能結構化過剩。同時,產能區域性佈局不合理亦是造成危廢處置企業整體負荷率低的重要因素。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目前,危廢處置企業處理資質單一、且同質化嚴重。

據統計,94%的危廢處置企業經許可處置的危險廢物種類都小於10種,88%的企業處理種類小於5種,而能處理25種以上危廢品類的企業僅佔1%。

大部分危廢處置企業資質集中在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危廢種類,而技術門檻高的危廢種類則少有企業涉足,形成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嚴重不足”的局面。

其次,危廢處置設施區域佈局不合理,實際處置能力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危廢資質企業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而產廢量巨大的西部省份如青海、新疆、內蒙古、貴州等地區,企業數量則較少,處置能力不足。

2016年,持證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有221家,佔全國持證總數的10%。而危廢產量第二的青海省,持證企業僅有19家,且核准的經營規模不到危廢產量的1/10,市場供給嚴重不足。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資本狩獵窗口期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當前,危廢處置需求旺盛,一方面,行業規模擴容迅猛,呈現千億級藍海市場;另一方面,市場供需不平衡問題突出,處理能力缺口大。因此,行業機會眾多,企業應抓住窗口期,快速整合行業資源,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精準佈局,實現做大做強、跨越發展。

危廢市場空間密集擴容,與之相對應,危廢處置企業卻呈現較強的分散性特徵。整體規模和產能偏小,核准危廢處置資質種類平均小於20種,核准處理規模平均不到3萬噸。同時,市場集中度偏低,前十大企業市佔率不到10%,尚未形成寡頭壟斷。立足這一市場格局下,各路資本紛紛湧入,快速整合資源,加大併購力度,旨在通過高效擴張奠定領軍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危廢併購市場火爆,環保行業發生的86起併購案中,危廢領域就超過20起。危廢併購者不僅包括東江環保、啟迪桑德、新宇環保等老牌危廢處置企業,也不乏東方園林、碧水源、雅居樂環保等環保業務拓展企業。

在競爭格局尚未穩定的背景下,2018年危廢行業的併購大戲將會繼續上演,企業搶佔市場的競爭將愈演愈烈,進入“群雄逐鹿”時代。

風險藏在利益的暗影下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在看到危廢處置市場潛力的同時,也需要看到潛在的風險,譬如危廢處置項目政策導向性強,隨著“清廢2018”行動的展開,危廢行業監管必將趨嚴;當前危廢環保監管政策或低於預期的情況下,各種工藝的危廢項目均需要環保部門核發環境影響評價與危廢處置資質,行政流程進度或有一定不確定性;危廢處置量與規模的不協調性;大量企業開弓,市場競爭白熱化,企業利潤業績相對下滑等。但總體而言,政策引導強化、行業監管趨嚴、相關標準提升、督察常態化等,都將促進危廢處置領域的需求釋放,藍海正藍。

此外,企業在瘋狂併購潮中還應注意防範以下風險:

高溢價收購風險。在市場持續火熱的當下,危廢處置企業成為搶手的併購標的,估值不斷水漲船高,幾倍甚至是十幾倍的情況屢見不鮮。併購企業應保持理性的投資理念,在併購前,對目標公司進行全面盡職調查,警惕出現增值率過高的風險,不高溢價併購。同時,在併購完成後,經營業績不應過度依賴併購對象,以防被收購方業績達不到預期,產生巨大沖擊。

業務無法協同風險。標的企業被併購後,可能會因文化衝突等原因出現執行力差,規範成本高等問題,無法與母公司業務產生協同。併購企業應做好併購後的資源整合工作,使雙方充分發揮在管理、經營和財務方面等方面的協同效應。

財務風險。危廢處置是重資產行業,投入高、建設週期長,產出慢。因此,企業應做好風控,防範因市場擴張步伐太快,投入資金較多,出現財務危機。

內外兼修 提升核心競爭力

機遇之下暗影重重 危廢行業“白馬非馬”

一是加強技術研發與運營管理。在跑馬圈地初期發展階段過去後,企業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將不可持續,未來,技術和運營管理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應突破技術和管理瓶頸,加大科研和技術攻關,促進技術的升級換代,同時提升管理水平,從“粗放式管理”過渡到“精細化管理”,實現真正的立足和長遠發展。

二是外拓區域市場。當前,危廢處置企業處理能力區域分佈不平衡,企業應積極把握區域市場機會,重點佈局以下地區:

經濟發達、供給缺口大: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東、重慶;

經濟欠發達,供給缺口大:青海、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西、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新疆等。

三是內強經營資質。資質種類單一在危廢行業相當普遍,而全牌照經營是未來的發展優勢。許多產廢企業傾向於跟資質種類齊全的危廢處置企業合作,企業應儘可能多地擴充危廢品類處理資質。

考慮到當前,資質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企業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包括市場缺口大的資質種類及競爭對手資質佈局等情況。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需求進行資質申請擴充,糾正錯配的問題,填補市場空白,提高企業資質的有效性,提升設施運行效率。

有事沒事歡迎騷擾~

作 者:張美雙 | 編 輯:小雅君 | 校 對:瓶子 | 排 版:木辛 | 美 工:Ivy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商務合作:010-605035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