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長期資金正在擴張之中

鈕文新:長期資金正在擴張之中

這樣的情況我們期待已久。至少,三天連續出現很不錯的上漲,而隨後的兩天縮量小幅的調整也還健康。怎樣的動力支撐?基礎貨幣投放。我們看到,今年以來,尤其進入7月份以來,央行又是降準,又是5020億元的MLF投放(實際6、7兩個月,央行總共釋放9000多億元的MLF),這都在釋放基礎貨幣,儘管也存在部分對沖的問題,但 “收短放長+長期流動性釋放”畢竟是極好的做法,長此以往,將大幅增加適宜股票市場投資的資金規模。實際上,金融危機期間的美國就是這樣做的,只是規模要比我們大得多,可預期性要比我們明確得多。所以,中國不僅要這樣做,更重要的是“可預期性”,讓市場打消中央銀行淺嘗輒止的顧慮。

有人說,基礎貨幣投放不是放水嗎?其實一直以來,國人包括許多高級幹部對“貨幣之水”存在嚴重的誤解。真正導致通貨膨脹的貨幣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所以“不搞大水漫灌”中所說的“水”應當指M2,而未必就是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在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看來,基礎貨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國家資本金”,國家經濟、金融槓桿過高之時,必須加大基礎貨幣投放,即“國家資本金”的投放,用資本金數額的大幅增加逐步降低全社會的資本充足率,這就是降槓桿的根本之道。

鈕文新:長期資金正在擴張之中

我們也反覆強調: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而貨幣乘數則代表金融槓桿率。正因如此,在M2不變的情況下,基礎貨幣越多(或少),貨幣乘數越小(或大)。因此,為了減低貨幣乘數,央行在管住M2前提下,大幅增加基礎貨幣是完全正確的選擇。因為貨幣乘數還有一個名字叫“金融槓桿率”,所以,央行通過釋放基礎貨幣去降低貨幣乘數,實際是降低金融槓桿率的根本舉措,它不僅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但反而會加快中國降槓桿進程。

現在有許多分析文章認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以及中央穩槓桿的提法,以及實際減低“資管業務緊縮”力度,都以為是降槓桿止步,甚至以為是加槓桿動作,我認為,這樣的看法實際並不真懂貨幣,而犯了讀數過淺的錯誤。實際上,只要把中國M2增速穩住,加大基礎貨幣投放本身就是去槓桿。美國就是這樣的做的,連續6年基礎貨幣極致性的量化寬鬆,並沒有使美國金融槓桿增加,反而大幅降低,貨幣乘數從危機前的8.93倍降到2016年底的2.98倍。

那大量釋放基礎貨幣對股市有什麼好處?這就牽涉到一些金融常識。實際上,M2越高,而央行不願注入基礎貨幣,那GDP增長所需要的貨幣從何而來?當然是銀行更多地創造貨幣,那將是通過提高貨幣乘數推高M2。但這樣的做法意味著貨幣流轉速度越來越高,金融期限越來越短,整個社會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錯配越來越嚴重,這些其實都是槓桿的表現形式。表面看,M2很高,金融流動性大得不得了,但因為都是短期資金,而長期資本越來越少,這樣的金融環境既不適宜實體經濟發展,也不適宜股票股票市場發展,所以,央行能夠認認真真地壓低貨幣乘數,擴充長期資本規模,那對股票市場當然是大好事。

鈕文新:長期資金正在擴張之中

從兩個月以來的貨幣市場看,一年期shibor已經從年初的4.7%附近下降到7月26日的3.81%附近。這說明:央行一系列操作已經使得金融市場短期資金需求大大降低,同時也說明:金融市場中長期資金不斷擴張。應當看到,就目前的槓桿水平估測,每增加1元一年期以上的中長期資金,金融市場將減少4元以上的短期資金需求。

當現在時間還短,如果長期以往,堅持加大中長期基礎貨幣的投放力度,必定會為中國股市提供一個更加有利的貨幣環境。但值得擔心的是:一些皮毛專家和官員教條地認為,基礎貨幣投放力度加大會引發通貨膨脹。其實這是偽命題,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歐洲、日本連續很多年大規模量化寬鬆並未引發通貨膨脹,因為沒有需求,哪來通脹?相反,寬鬆貨幣帶來的股市連續上漲化解了所有金融風險。耶倫告訴我們:現在美國的金融機構來自投資者長期的股權投資增加了100%,而來自最不穩定的短期批發性融資已經減少了50%。我們望眼欲穿地期盼,中國也會有這麼一天、也能有這樣的金融穩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