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再巨變,老鄉別走!

本文作者系挖財錢堂社區達人:財經之家

銀行理財再鉅變,老鄉別走!

又是一個監管新政不斷的週五。資管新規細則落地,銀行理財新規出爐,可以說央媽真的為了當年調皮搗蛋、亂花錢的熊孩子們操碎心了...

銀行理財“走平民化”路線,是否意味著投資者能掉以輕心了?怎麼去判斷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

01

為了緩解暴雷,資管新規放水了

週五,A股上演大逆轉,金融板塊突然發飈,銀行、保險和證券三大馬車集體躁動,三大股指全線上漲,大盤漲超2%,深市三大股指漲逾1.1%。

火箭妞認為,A股市場這場大漲和近期央媽、銀保監會“放水”脫不了干係。

前天,火箭妞也在《央媽和財爸公開互撕,人民幣受到了驚嚇!》裡和大夥談到:近期央行3個月國庫現金定存中標利率為3.7%,相比上一次中標利率足足低了1個百分點。

這是一個央媽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的強勁信號,相當於銀行能從央媽那裡借到更便宜的錢,緩解其流動性壓力。

但火箭妞認為引爆這場A股大漲,主要是來源於一則資管新規監管有所放鬆的利好消息。

週五,央媽發佈資管新規執行通知,火箭妞梳理了新實施細則的五大內容:

1、 明確公募資管產品可以適當投資非標

2、老產品可以投資新資產

3、部分定期開放式資管產品可用攤餘成本法計量

4、非標回表要求放鬆,鼓勵發行二級資本債

5、不硬性設置階段性壓降要求,金融機構自主整改

資管新規帶來的“痛楚”,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了。非標融資渠道縮窄,實體再融資壓力大引發了“違約潮”,其所帶來的流動性衝擊,也讓股市一蹶不振。

而在本次新的實施細則上,放開公募產品投資非標資產的限制,也就是說大家買到銀行理財的錢將可以直接投資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承兌匯票、應收賬款了...

這次資管新規的“大放水“,相當於給了100萬億資金了緩衝期、過渡期,所以當然會直接刺激到股市的敏感神經。

02

1萬塊也能買銀行理財了

另外,近日銀保監會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重點梳理如下:

1、理財起投從五萬降到一萬

2、公募銀行理財仍不能直接投資股票,但可以配置權益類公募基金

3、設定理財產品所投資產負面清單

4、實施淨值化管理

5、銀行應該如何銷售理財產品?不得宣傳預期收益率

6、打破剛性兌付出狠招,再剛性兌付要被罰

7、嚴禁高槓杆投資,開放式產品最高140%,封閉最高200%

8、嚴禁嵌套,理財產品不得投資其他銀行理財

9、允許現金管理類產品暫參照貨基估值核算規則

10、對結構性存款提出監管要求。

本次銀行理財細則的內容很多,其中最亮眼的莫過於:購買銀行理財的門檻將從5萬元下降到1萬元。

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受眾範圍,更多大爺大媽,工薪階層,農村縣城居民被納入進來…

這一條對銀行來說是重大利好,銀行理財更加“平民化”,容納更多的投資群體,可以緩解銀行的資金來源壓力。

而農行、郵儲銀行,包括地方農商行這類以農民客戶為主的銀行,則要仰天長笑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放入天量資金入場救火,緩解現在火燒火燎的債務形勢。

總的來說,這次的銀行理財新規主要是資管新規的配套細則,目的是為了配合打破剛性兌付、去金融槓桿和防範金融系統風險,呵護資管產品平穩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資管新規執行細則在一定程度上“鬆綁”了,但對打破剛兌、消除嵌套和監管等原則並沒有發生變化。

不論是資管新規,還是銀行理財細則,都只是給點水喝不至於渴死,都無法改變堅定不移去槓桿的大勢。

03

怎麼判斷銀行理財產品風險?

對於銀行理財,年輕玩家比較少,主要是家中的老人為主。且現在銀行理財門檻已經降低到1萬,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草根階層進場。

但別以為銀行理財更“平民化”了就能掉以輕心,新規中許多條款的目標,無一不是為了理清“賣家責任”。更完善的信息披露,更科學的估值方法,意味著更嚴格的“買者自負”。

那麼怎麼去判斷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

首先,你要明晰,一個存在的客觀事實是:你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不一定是銀行的。

代銷產品的說明書中,一般會寫明“銀行作為投資人的代理人……”,比較容易判斷。

就安全性來講,自營>代銷。收益的話,代銷>自營。

其次,銀行理財的風險等級,合同和說明書上都有,從低到高分別是:

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

對於追求穩健、固定收益率的用戶來說,我還是建議大家買銀行自營的、低風險型(R1、R2)的就可以了。

在投資學裡,利率有風險結構。

理論上來說,R5比R4風險要高,R4比R3風險高,R3比R2,以此類推…

這麼理解,R5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比R1的高,投資者理應承擔更多風險,但剛性兌付(保本保息)實際上就等於銀行和所有儲戶分擔了風險。

比如說,一款R5的銀行理財逾期違約了,拿你R1的錢來填窟窿,那麼你的錢損失了誰來填?這樣很顯然是不公平的。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要化解風險,買者自負,風險自擔,而不是讓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背鍋。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壞消息就是,過去閉著眼買理財的時代過去了,無論是銀行理財也好,其他產品也罷,以後都要擦亮眼睛看清楚該產品的資金投向、還款來源、擔保措施、公司信譽。

“銀行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和收益”不再只是一句嚇唬人的話,玩銀行理財的人得更小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