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車到上市,美團和滴滴拼得你死我活,騰訊卻在偷著樂

從打車到上市,美團和滴滴拼得你死我活,騰訊卻在偷著樂

先是在打車領域拼了個你死我活,然後開始卡上市的節點,美團點評和滴滴又扛上了?

有報道稱,美團最快會在今年9月在香港IPO,估值600億美元,創始人王興已赴港會見投行。 與此同時,滴滴也被曝出啟動上市諮詢,希望最快於今年下半年掛牌,不排除嘗試同股不同權架構。

而就在消息曝光之前,美團點評和滴滴玩起了“左右互搏術”。滴滴打車送外賣,美團點評做專車,雙方開始深入對方主場正面交手。一般來說IPO前擴展新業務的風險巨大,兩家公司這麼拼究竟圖啥?

不拘一格擴版圖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美團點評和滴滴近一年的發展重點,那就是“生(bu)態(wu)布(zheng)局(ye)”。

這邊,王興以美食家身份開始張羅“黑珍珠餐廳榜”;那邊,滴滴創始人程維貫徹“洪流戰略”,成立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涵蓋已有的汽車租售、加油、維保及分時租賃等業務,希望掀起“共享汽車運營”的洪流。

雙方在新業務佈局上甚至互為“對標”,刀口也指向了共享單車。

在騰訊的撮合之下,美團點評今年4月正式收購摩拜;而滴滴從2016年開始,多次追投ofo小黃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但隨著螞蟻金服入股,ofo能否迴歸滴滴陣營仍懸而未決。於是滴滴接管小藍單車,並開始自運行共享單車業務。

此外,美團點評還進軍旅遊業,野心指向“吃喝玩樂行遊購”的中產階級消費版圖。

而最熱鬧的還是網約車戰場。

2017年12月底,美團APP在全國7個城市接入打車推廣鏈接,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溫州、福州和廈門。雙方大打“補貼戰”,直至監管部門介入指引。

戰火燒得如火如荼時,美團點評戛然停止了數據披露。王興在今年初曾透露,美團點評交易額突破3600億元,營收330億元。之後,涉及業務板塊的經營情況便再無數字公佈。

“王興一直希望美團點評IPO,很可能已經在準備中。”一位接近美團點評人士透露。

股東爸爸哪家強?

美國在線創始人史蒂夫·凱斯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互聯網第三次浪潮之中,在這個時期,企業家將會運用科技在“現實世界”的重要領域作出改革,包括衛生、教育、交通、能源、食品,並在此過程中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

而美團點評和滴滴,無疑是中國“互聯網第三次浪潮”最有故事的公司。

同為創始人的王興和程維儘管履歷不同,可在此輪創業時都嚐盡了分分合合的人生百態。

經過數輪合併、融資和洗牌,股東方給予兩家超級獨角獸的資金都達到了百億美金級別,以至於融資輪數都排到了E以後,IPO的靴子如何落地,金主爸爸也惦記著。

來看看最新的股東榜:自2015年10月合併大眾點評後,美團點評的融資估值節節攀升。2016年1月,合併後的美團點評首輪融資33億美元,投後估值18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騰訊、DST、淡馬錫、摯信資本、紅杉資本中國、中金公司、Baillie Gifford、高瓴資本、今日資本等。

2017年10月,美團點評完成合並後第二輪融資,由騰訊領投,並引入了新的戰略投資方The Priceline Group,融資額為40億美元,投後估值300億美元,估值在21個月間增長了67%。

此後,美團點評沒有再披露融資情況,相反在今年4月全資收購摩拜。多輪融資稀釋後,王興的持股仍在10%左右。一旦IPO成功,除了最大的兩家外部股東騰訊和Priceline之外,王興無疑將成為大贏家。

滴滴方面,2017年底,滴滴官方確認完成超40億美元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阿布扎比慕巴達拉公司(Mubadala)和軟銀集團(SoftBank)。

今年3月,滴滴新型供應鏈金融資產支持證券(ABS)取得上海證券交易所無異議函,獲批儲架發行額度為100億元。

多輪融資下來,滴滴的主要股東包括BAT、軟銀、Uber全球、蘋果等。有老股轉讓相關文件顯示,滴滴目前估值約500億美元,但這一數字並未得到官方確認。

棋至終盤,無論滴滴或美團點評誰先上市,笑到最後的還是雙方共同的投資方——騰訊。不過,美團點評和滴滴會不會在IPO前交叉入股?腦洞大的不妨想一想。

“獨角獸”已經來了!螞蟻、滴滴、小米在上交所融資,咋回事?

市值逾3.5萬億,“股王”騰訊如何日賺2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