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需要避讳,观音菩萨也没办法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中独有的现象。对于帝王或者尊长的名字要避免说出或者直接写出。著名的“为尊者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等原则。封建帝制下皇帝最大,避讳的范围也最广。不仅仅是他所管辖的臣民,甚至连观音菩萨也不能幸免,

皇帝需要避讳,观音菩萨也没办法

观音菩萨剧照

比如今天我们都熟悉的观音菩萨,本来是被叫做观世音菩萨,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继位的唐高宗李治为了表示孝心,便下令将观世音菩萨改为观音菩萨(李世民在位时表示只要世、民二字不连用即可)。

皇帝需要避讳,观音菩萨也没办法

唐太宗李世民

因为避讳的原因,也导致了许多我们熟悉的事物都有了别称。比如西汉吕后名雉,所以雉只好改名叫野鸡。唐玄宗李隆基本身也是一代君王,但是因为清圣祖叫玄烨,他也只好改名叫唐明皇了。有的更改甚至取代了原来的名字,比如西汉文帝名叫刘恒,所以姮娥便被改为了嫦娥,于是今天的我们,熟知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东汉光武帝名刘秀,“秀才”在当时便被叫为了“茂才”,东汉明帝叫刘庄,于是当时的人们就不能说“老庄之术”,而要说“老严之术”了。看来皇帝如果起了大众化的名字,真的是影响着普罗大众乃至诸天神佛的日常生活。而即使名字不是那么大众化,也会给家人带来困扰,比如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继位后,他的兄弟们就不能叫“胤某”而改为了“允某”。有些帝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特意给自己的名字改成比较生僻的字眼,比如清宣宗(道光帝)原来叫绵宁,继位后改名叫“旻宁”,其他兄弟们就不用改名了。到清文宗(咸丰帝)奕詝的时候,干脆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一个字就不避讳了。

皇帝需要避讳,观音菩萨也没办法

雍正帝胤禛

除了为皇帝避讳,普通人接触最多的要数为家长避讳,这叫做“家讳”。比如著名的诗圣杜甫,因为父亲叫杜闲,母亲名字叫海棠,所以杜甫的诗句中既没有“闲”字,也没有“海棠”。这样顶多是日常生活受点影响。

皇帝需要避讳,观音菩萨也没办法

杜甫

但是著名的“诗鬼”李贺就倒了大霉,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再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韩愈为此鸣不平说:“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为一些孔丘这样的古代圣贤或者是地方高官避讳,加上“家讳”和皇帝,要注意的简直令人头疼。如果是在清朝,还要注意文字狱的危险,比如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结果被人告发说"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简直大逆不道,于是查嗣庭本人病死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避讳就这样引发了异常悲剧。

通常避讳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我们前面说的改字法、就是用另外的字代替避讳的字,一种是缺笔法,就是在书写的时候把要避讳的字少写几笔。还有一种是空字法,就是把本字空而不写, 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不方面之外,也闹了不少笑话。比如宋代的州官田登,禁止百姓说“登”,于是州境之内,连“灯”也只好被叫做“火”了,于是到了上元节需要放灯时,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由此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迹,

皇帝需要避讳,观音菩萨也没办法

又如五代时身经数朝的冯道,一天他的门客准备给他讲解老子的《道德经》,面对全书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犯了难,为了避讳,门客急中生智,将其念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而在今天,避讳早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环境,所以,过去的这些事例也就只能留在历史的书卷中作为笑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