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讓中國懦弱」?抱歉,孔子不背這個鍋

提起近現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人“懦弱”所致,並進一步認為中國人的“懦弱”又是儒學所致。這樣的說法,在“打倒孔家店”和“打倒孔老二”的時代就已盛行。甚至在今天,很多學者在宣傳孔子時,也把孔子理解為一個滿口仁義道德、反對武力威懾的人,孔聖人簡直成了“孔聖母”。這種現象反映了現代人對於孔子的無知與曲解。

“儒學讓中國懦弱”?抱歉,孔子不背這個鍋


首先,孔子本人絕不是文弱書生,更不是什麼“白左聖母”。他是一名優秀的武術家、政治家。作為一名武術家,孔子能射箭、會騎馬、能駕車,簡直堪稱“春秋時代的007”。事實上孔子本身就出生在一個尚武的家庭,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驍勇善戰的魯國武將,據說可以徒手舉起城門。可見,這真的是虎父無犬子。作為一名政治家,孔子有理想抱負,更有權術手段。他的一些做法在我們今天看來,簡直堪稱“腹黑政客”所為。一次,齊景公與魯定公一起出席齊魯會盟之宴,席間齊景公叫來一群戲子侏儒表演“宮中之樂”。但孔子認為,這樣的行為有辱魯定公的尊嚴,便令有司將這些人的手和腳都砍了!對待這些旁人,孔子尚且如此“心狠”,對待政敵,孔子更是“手毒”,甚至不惜使出“莫須有”的手段。當時魯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少正卯,他主張改革,思想激進,這和儒家保守的立場剛好相反。於是身為魯相的孔子便找了幾條“罪狀”將少正卯殺害了,而這“罪狀”簡直讓人無言以對:心達而險(有學問有野心)、行闢而堅(不按套路出牌,人還特固執)、言偽而辯(巧舌如簧)、記醜而博(總喜歡看點社會上不好的現象)、順非而澤(就知道給自己臉上貼金)……嗯,講真,如果這也算殺頭的“罪狀”,那今天微博的大V們早被咔嚓掉一半了。除此之外,孔子還對當時的統治階級殘酷鎮壓奴隸起義的行為全力支持。 

“儒學讓中國懦弱”?抱歉,孔子不背這個鍋


再者,儒學也絕對不是教人裝孫子的懦弱之學。儒學本身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華夷之辨一直為儒家所推崇。孔子本人也是“尊王攘夷”的忠實粉絲,他曾說:“微管仲,吾其批發左衽矣。”甚至當著齊景公的面,指責齊國請番邦土著演奏的“四方之樂”是“夷狄之樂”。這樣的民族主義色彩直接推動了我國古代“夷夏之防”國防觀的誕生,併為中華民族在近代抵禦西方列強入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柱。在為人處事方面,儒學同樣不是在提倡懦弱隱忍。令人詬病的“以德報怨”其原話其實是這樣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說白了,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敢欺負你,直接掄圓了拳頭,上去糊他熊臉!

綜上所述,無論孔子本人,還是儒學本身都與“懦弱”二字毫無關係。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孔子和儒學遭到今人的曲解呢?

“儒學讓中國懦弱”?抱歉,孔子不背這個鍋


答案是,元王朝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己殘酷的封建反動統治,惡意歪曲了儒學,從而實現對廣大中原百姓的精神閹割。比如《二十四孝》就誕生於元朝,“孝”本來是符合儒學思想的,但是《二十四孝》所提倡的孝卻是埋掉兒子來“孝敬”老母。這樣的思想明顯就是心理變態嘛!這樣的做法在清朝愈演愈烈,魯迅先生對此的評價是很犀利的:“滿清之於中國,閹割了漢人的禮義廉恥。”

所以,孔子不是“聖母”,儒學也不是“白左”。“儒學讓中國懦弱”?抱歉,孔子不背這個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