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伪勤奋”的灵丹妙药

两年前,我在教育机构工作时,带了两个高三毕业班。一个班全是文化生,另一个班全是艺术生。一般大家都认为艺术生不好带,因为他们调皮捣乱,和普通文化生相比底子更差且心浮气躁。可是那一年我却碰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

艺术班的学生,因为各方面情况尤其基础知识方面太差,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按照老师的节奏走,也从来提不出任何似乎有见解的学习方案来,就连作息时间都是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就这样一直到6月份高考,结果当成绩出来时,普遍考的异常好,其中最好的一个学生是学美术专业,超出美术专业一本线130多分。

而另一个班,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他们的基础相对好一点,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雄心勃勃,定的目标大都为一本或二本院校。一开始老师们也都对这个班的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慢慢地暴露了出来。

因为基础好,他们总想更快一步走向成功,总觉得老师的节奏慢,甚至当着老师的面否定当前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当有“见解”的方案来。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然而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他们太“勤奋”了!

按照当时我们的设计,从早上7点开始进班学习到晚上9点放学,中间扣除3个小时的吃饭及午休时间,还有1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如果白天的时间好好利用起来,完全可以了。但问题就是出现了,尤其是中午。

我们当时规定,中午12点至1点半为吃饭时间,但鼓励大家提前吃完饭回来进行午休,一直到两点,再开始上课。但这些同学舍不得休息,一直在勤奋,任凭老师各种劝说,我自岿然不动。结果到了下午的课堂上,成了霜打的茄子了,听课效果很不好。

其中有一个姑娘,更加极端。

姑娘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校(极少迟到),可是早读刚参加一半,便已困的睁不开眼来。上午的课基本上也是在半睡半醒当中渡过的。到了中午,别人要休息了,她开始疯狂的学习了,结果下午的课又是飘飘然就过去了。

后来我找她谈话,问她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困,是不是玩手机了。她说,老师我没有玩手机,其实我每天晚上都学到两三点。听到这个答案,我顿时呆住了。我又问,为什么呢,你只要把白天的时间都利用好了,完全够了。她说,因为白天的失误(犯困)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晚上要加班加点给补回来.....

说到这里,我明白了。

她觉得白天没学好,所以晚上要补回来。可是她没有想到,晚上过度的学习又导致白天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恶性循环。退一步讲,究竟是自学有效率还是老师带着有效率,她没有搞懂。再退一步,长此以往,就算成绩上来了,身体素质也要下去了;更有甚者,成绩也没提上来,身体也垮了下去。

跟她沟通,跟她家长沟通,效果都不明显。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一个多月。

有一天姑娘突然发现她的胳膊肿了,又一看脚脖也肿了,再一看脖子也有些浮肿,我赶紧给她批假去了医院。到了医院一检查,全身性浮肿。最后,住了一个多星期的院。后来,她读了大专。

其实,这个姑娘也好,这个班也好,都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伪勤奋。所谓伪勤奋,简单说就是,看似很忙、很拼搏、很勤奋,却出不了成绩;看似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却没做成多少事。实际上也就是目标与时间的不协调导致伪勤奋的出现,目标不清晰可能会导致问题,可就算目标清晰,不能正确处理时间,其结果还是不尽人意。

所以,在我看来,要想摆脱伪勤奋,从根本上讲就是从时间上下手,其次要保证每一项任务及目标的可量化衡量。学会管理时间是基础,因为只有把时间管理好了,才能保持高效率避免伪勤奋。正如简书原创作者林小白《每天多出一小时》中所言:“时间管理,并不是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情,而是要让你在有效时间内更为有效、轻松地完成事情。”

摆脱“伪勤奋”的灵丹妙药

管理时间并不难,正确的方法很重要。林小白《每天多出一小时》明确指出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即是目标设定,并专门用了一节的内容来具体讲解。正如王健林所说,要先定一个小目标(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怕是不能1个亿了)。对于他而言,一个亿却是不在话下,但对于我们而言,这个目标太大,短时间内肯定完不成,如此一来反而会打击我们的积极性。所以小目标很重要

“实际的、准确的、清晰的目标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高执行力,从而实现目标。”(《每天多出一个小时》

《每天多出一个小时》中讲到了一个真实案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1984年,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有很多知名运动员参加的情况下,居然是经验并不算丰富的山田本一获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是怎样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时,他只回答了记者一句话:“比赛需要智慧,我用智慧战胜了对手。”两年后,山田本一再一次代表日本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马拉松邀请赛,这一次,山田本一又轻松地赢得了冠军。记者在采访时又问他:“上次你在日本获得冠军后说是靠智慧得胜利的,那这次又获得了冠军,又凭的是什么呢?”山田本一回答记者:“这一次也是用智慧取得胜利。”几年后,山田本一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以前我参加比赛,目标就是最后的终点,每次都会觉得非常累。后来,我把几十千米的路程分成了很多小目标,跑起来就很轻松。所以在比赛之前,我都会仔细地看一遍比赛路线,几下几个明显得标志。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向第一个目标跑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朝第二个目标跑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前期目标或大目标,因其宏观性不容易量化衡量,而影响我们实施的效果。因此我们既需要把长期的目标分解为短期的目标,同时还需要确保每个阶段的小目标是具体的,并且是能够量化衡量的。

山田本一之所以能出人意料的获胜并在以后的比赛中不断获胜,实际上正确因为他科学的处理了目标与时间的关系。他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法则———SMART法则。

该法则最早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不过真正的会使用的人却很少。《每天多一小时》详细讲解了该法则的精华。

S—具体(Specific)。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提出一些看似伟大却很难看得到摸的清的目标,比如我要好好学习,那怎样才算是达到了好好学习的目标?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常常使我们半途而废或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把好好学习换成期末考进前十名会不会更好一些?。

M—可量度(Measurable)。我们定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是可以衡量的。还以学习为例,我定了期末进入前十名的目标,那就需要将这个目标进行量化,如我每个学科要达到多少分,每个学科到提高多少分。

A—可实现(Attainable)。假如每次考试都考最后一名,这次你生气了,说期末考试我要考第一名,考不到我就死去。而现在距离期末考试已经只有两个月了。那这个目标完成起来恐怕还是很有难度的,弄不好还真得找佛祖报道。

R—相关性(Relevant)。也就说,完成此目标也一定要与别的目标有关联,否则即便这个目标实现了意义也不大。比如,为了考好语文,一定要把一篇很长的文章背下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背下来了。可是很早已经老师就说了,期末考试不考这篇课文。那岂不很尴尬了。

T——时效性(Time-boun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也就说要给每一项目标都设立一个最后期限。比如,我一定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这项任务,那么你就会竭尽全力的去完成它,否则你可能三天也完不成。

SMART法则可以及其有效的帮助我们明确高效地工作,并且还能对绩效考核提供考核的目标和考核的标准。

另外,林小白还主张制定“TO-DO List”(待办清单)及

科学使用日程表(完成情况及说明)

所谓待办清单,即某个时间段内需要完成的任务及活动的个人清单。待办清单以日待办清单为主。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只有把待办清单彻底搞清楚了,我们才可以对所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数,同时还可以摸索节省时间的窍门,且如此方可系统地制定时间周期更长的有效清单,从而让你的生活张驰有度。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做过一些日程表,且规划的很详细,可最后的完成效果恐怕自己心中都有所分寸。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并没有设立完成情况栏。任何一项亟待完成的事项,我们都需要知道它的结果如何,因此对一件事情进行回顾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在制定待办清单的时候,我们着重于思绪的整理及习惯的初步养成,所以并没有强调回顾事件的重要性。但一旦这件事情加入至时间表里,我们就需要对它的完成情况进行回顾,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否被顺利完成,在进行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以及时调整隔天的待办清单事项,达到更好地管理时间的目的。(《每天多出一小时》)

摆脱“伪勤奋”的灵丹妙药

如果缺少这一栏,很多时间完成的不及时甚至没完成,可能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所以,我们很需要在制定时间表时添加完成情况及说明一栏。这样制定出来的时间表才能发挥它该有的效果。

合理使用SMART法则、待办清单及科学时间表,可以有效处理好目标与时间的关系,如此,我想便可解决掉伪勤奋的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