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到底是不是同一節日, 此文爲你釐清其淵源

熟悉中國古代民俗和歷史的都會知道“寒食節”這麼個節日,即便不熟悉的也應該隨著這幾年國學的興盛對此略有耳聞。甚至更熟悉一點的還會知道介子推的故事。而清明節習俗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清明就是掃墓祭祖、秒懷追思、踏青春遊的日子。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什麼會被賦予這麼特殊的含義呢?而其他二十三節氣為什麼沒有到“節”這個級別呢?這個原因就要從“寒食節”身上來找了。

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到底是不是同一節日, 此文為你釐清其淵源

那麼寒食節究竟是個什麼節,在今天為什麼沒有這個節日的消息了呢?這就要從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身上說起了。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國外,介子推就是他的隨從之一。流亡的日子註定不會輕鬆,時常餓肚子,有一次大家怎麼都找不到一點吃的。無奈之下,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做成食物讓重耳吃了。吃完之後重耳才發現原來所食竟是介子推的腿肉,十分感動。但是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卻忘了賞賜介子推,而其他流亡時的隨從都得到了重賞。介子推並沒有去爭取,而是獨自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此時已是晉文公的重耳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一個人談何容易。這時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可是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原來介子推不願意再次受到屈辱,寧願死也不願意下山受賞賜。晉文公十分悲痛,慟哭不已,但是斯人已逝,悔之晚矣。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家每戶在這一天都不許生火做飯,只可以吃前一天剩下的“寒食”充飢,以表達自己對在綿山放火燒死介子推的悔恨之情。隨著官方的敲定,逐漸寒食節在民間也開始普及起來,由於介子推在那一天死去,所以掃墓追思也成了寒食節的一項傳統。

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到底是不是同一節日, 此文為你釐清其淵源

但是此時的寒食節看起來和清明節並沒有什麼關係,只不過今日清明節有當初寒食節的影子。那麼他們之間為什麼後來有了那麼大的聯繫呢?原來,這與寒食節的時間有關,原來寒食節這一天的時間是農曆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這在隋唐五代時期尤其明確。這樣一來,時間上恰好是節氣清明前的一到兩天,離得很近。而二十四節氣的作用主要是為農耕定時,顯然是不能廢棄的。慢慢的寒食節的習俗也就漸漸轉移到清明這一天了,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寒食節沒有丟只不過換了個時間而已。而後來朝廷為官員放的假期也以清明為準,這樣一來上行下效也就漸漸習慣了“清明節”這個新節日了。到宋元時期,已經基本轉變完成了。

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到底是不是同一節日, 此文為你釐清其淵源

但是如果說清明節完全等同於寒食節,也是不對的。應為清明節的習俗與寒食節的習俗也並不完全一致,在清明節這一天出了上墳祭祖之外,往往還會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那就是踏青春遊。顯然,這個習俗就不是來自寒食節的。那麼踏青的習俗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原來,出了寒食節之外,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傳統節日的習俗,這個節日叫做上巳節,上巳節的時間是在陰曆的三月初三。上巳節的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期間還發展成了中國式的情人節,因為這一天可以出外遊冶。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寫在上巳節的郊外聚會上,可見歷史上的文人雅士還是很熱衷於過上巳節的。

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到底是不是同一節日, 此文為你釐清其淵源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而時間上,上巳節又是在清明節之後不久,人們也就將其合二歸一了。到今天,反而只知道清明節,而不知道上巳節了。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還可以順便在郊外漫步觀光。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到底是不是同一節日, 此文為你釐清其淵源

就這樣,清明節才算完全的形成了。也就是說其實一個清明節是融合了兩個中國古代傳統的節日之後得來的,所以說,它既不等於寒食節也不等於上巳節,清明節就是清明節。如果哪天有人自作聰明的和你說清明節就是傳統的寒食節,你就可以反駁他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