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十全武功」, 可是在這事上這個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盜墓賊

乾隆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最後一個作為顯著的君主,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強盛。在乾隆之後的歷史中,中國社會開始走向下坡路,漸漸被西方文明超越直至碾壓。所以說乾隆這個皇帝的身上有著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這也是他被西方的歷史研究者稱為“大清國最後的老船長”的原因。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他對於自己的一生十分滿意,所以自稱“十全武功”。但是,有些事上還是有例外的,那就是在對待明十三陵挪用楠木一事上,這個“十全老人”卻是個徹頭徹尾的盜墓賊!

自稱“十全武功”, 可是在這事上這個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盜墓賊

關於這件事,還要從一種在中華文化中比較珍貴的木材身上說起,那就是楠木。楠木是中國和南亞特有的珍稀木種,即便在今天也是十分珍貴的。在我國的貴州、四川、重慶、湖北等地都有分佈。但是由於產量稀少和運輸困難,所以在古代的金絲楠木更顯得尤其珍貴。從北宋到明朝,營建宮殿多用楠木,取其耐腐、上下同粗、有香氣。但明代對楠木的消耗極其驚人。徑圍大於六尺的楠木留著建造宮殿,徑圍三尺以下的楠木多被用來造船。這樣的奢侈用法對於這樣珍惜木種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

自稱“十全武功”, 可是在這事上這個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盜墓賊

這種對楠木的大規模毀滅性消耗導致明朝中期以後楠木資源枯竭。萬曆年間,賀仲軾負責建造被焚燬的乾清宮、坤寧宮。他事後寫了《兩宮鼎建記》一文,嘆道“楠木盡壞於造船”。清代修復紫禁城,太和殿只得用松木當殿材。而且由於缺乏大木料,只好採用拼幫技術,“中心一根,外輳八瓣,共成一柱”,然後再做地仗、刷漆、包金。由此可見,此時的金絲楠產量已經十分稀少,即便是皇家使用也已經開始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了。

自稱“十全武功”, 可是在這事上這個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盜墓賊

乾隆年間,皇家園林的營建達到高潮,對楠木的需求也愈發加大。尤其乾隆帝一生熱愛奢靡,對於美好的器物有著特別的迷戀。對於沒有金絲楠這種情況,機智的乾隆還是想出了“對策”,那就是“借”!去哪借呢?自然去明十三陵,要知道那裡埋葬的可都是明朝的皇帝,明朝時金絲楠的產量還很可觀,所以殿宇靈堂之中採用金絲楠製造實在是很平常。於是,乾隆五十年三月發下諭旨,稱“朕行幸湯泉,取道昌平,躬詣長陵致奠,見諸陵寢明樓、享殿多有損壞……周覽之下,深為軫惻,自應重加葺治……即費至百萬帑金,亦所不靳”。這道溫情脈脈的諭旨看起來極其仁厚,但實際上的居心卻十分險惡了。

自稱“十全武功”, 可是在這事上這個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盜墓賊

此後直至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工部、戶部、禮部等衙門以“大修”的名義對明陵進行大規模改造。先後“改造”了長陵、永陵、景陵、慶陵、德陵、獻陵、裕陵、茂陵、康陵、昭陵、定陵、思陵。

自稱“十全武功”, 可是在這事上這個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盜墓賊

這次對明陵的大修共耗銀二十八萬六千兩,對各陵祾恩門和祾恩殿“拆大改小”,共騰挪出楠木大料238件、楠木墩頭584件、改砍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頭25700餘尺、花斑石500餘塊、整齊堅實舊磚130餘萬塊,全都拉回京城“備用”。

自稱“十全武功”, 可是在這事上這個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盜墓賊

而這些材料最後都用在哪了呢?答案是圓明園!後來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圓明園毀於八國聯軍,那麼多珍貴的金絲楠被乾隆費盡心力的盜來,最後不過付之一炬,實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