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女教授首談高校隱性教育:孩子啊,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還沒讀過一篇田洪鋆教授的文章,《困在“廁所裡”的教授以及隱性教育功能的喪失》,我建議你去讀一下,當然這並不影響我們這片文章的閱讀,希望通過簡要概述和闡發一些我的思考,能讓大家對高校教育多一些深思。

法學院女教授首談高校隱性教育:孩子啊,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光明日報刊載文章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對田教授文章的概述,第二部分是我作為學生角度的看法,第三部分是我對時代下教育瓶頸的一些思考。

田教授文章概述

田洪鋆女士是吉林大學法學院的女教授,文章寫作的背景則是源自她在法學院14年的從教經歷。許多讀研讀博的學生因為不堪學業壓力和論文重負,很多選擇逃避乃至輕生,而很多家長又出於心疼孩子的原因對學校及老師的教育體系產生質疑,作為一名渴望帶給高校學生更多能力的教授,是前不得進後不能退的窘境。

法學院女教授首談高校隱性教育:孩子啊,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田洪鋆教授

因為教育的功能實際是顯性教育(知識學業)和隱性教育(心智品格)的結合,而作為一名成年人,隱性教育其實對其個人社會經歷與成長更為必要。但是在學生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下,一名教職從業者面臨的兩難心態:按照自己的教育去走讓學生家長苛責or放水換來看似皆大歡喜實則學生成長顆粒無收,實在是教授執業來的心病。

如果教授和我們的老師都只能站到和家長溺愛的角度對學生實行保護式的教育,這對孩子來說到底是幸運還是厄運呢?

一點看法

而這篇文章也讓我想到了曾經嚴格要求過我的很多老師。過去我們的家庭對教師有著極高的推崇和絕對的相信,而現在卻反覆出現雙方博弈的情況,究其原因並不是家長和老師雙方中的某一方出現了問題,而是這個時代下的無奈。

作為家長手中的寶,獨生子女的抗挫抗壓能力弱化成為必然,更多的孩子似乎不願意接受超出能力範圍內的自我奉獻和拔高提升。而這個癥結又被推到了大學階段的教育上,因為恰巧許多人年齡18歲的節點在大學,而作為即將邁入社會的轉折點在大學,所以高校的職能就必須用四年扭轉一個孩子的所有成長經歷。

如果放到產品的流水線上,我告訴你這個東西出毛病不是因為最後包裝袋的問題,而是之前的某個環節有了差錯,你肯定會信,誰能擔保錯誤都發生在最後這個關口?

但國人對待教育就沒這麼理性,我孩子找不到工作,我孩子賺不到錢,就是大學教育不到位,我孩子在大學四年啥都沒學到啊。

法學院女教授首談高校隱性教育:孩子啊,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苦衷更多人不願意聽更讀不懂,“辦學為啥都沒有培養出人才呢”“教育功能就是缺乏!”“讀書就為混一個文憑”這樣的誤解甚囂塵上。

經濟的發展夠快,但是新時代下我們也是在去年的十九大才提出了現階段主要矛盾的轉變。可是教育的發展和轉變,我們似乎根本沒看到苗頭。當代盛行的金錢第一論、房產至上論、富二代拼爹論不僅一步步蠶食了國民對教育改變命運的信任,更給了人們短期致富靠譜,長期讀書無用的錯誤嚮導。

不是讀書做研究越來越難了,我想是這個時代下可以平心靜氣做的事,越來越少了。

點滴思考

新時代發展有著其自身的特點規律,教育體制改革並非一朝一夕,現階段我們可以做什麼?很多事情願意去嘗試就能帶來好的改變。

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個適逢20歲光陰的青年,希望你能回顧自己成長的歷程,找到自己前20年人生的高點和低點,思考自己過去的教育裡有沒有哪些寵愛和放縱使你失去了自己獨立成長的空間,有有沒有哪些老師家長的嚴格教育,讓你能稍微有了一些值得誇讚的特長本領。繼往開來,瞭解過去是更好面對未來的基礎。

法學院女教授首談高校隱性教育:孩子啊,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我個人小時候父親對數學的檢查非常嚴格,而書法繪畫這些方面有我的母親一直督促,所以我現在對於很多事有著謹小慎微的個性,可能來自於父親嚴厲的苛責,而我的字寫得在男生裡算好看的,則歸功於我的母親一直以來對我的幫助。如果不是這篇文章,我可能忘記了現在的小小成就,都是父母教育下的開花結果。

所以如果是父母家長看到這個文章,希望你們更多的瞭解教育,教誨和培育不可拆分,這絕不是老師或者是高校教授承擔的責任,孩子的一點一滴,都來自你們的悉心和嚴格,不是棍棒下出孝子,不是虎爸虎媽培育人才,但是必要的嚴厲對待他們的學業,和適當的寬容留給他們的成長,告訴孩子積極地對待生活,好好珍惜每一次學習工作,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