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幫忙的學問

求人幫忙的學問

都知道人不求人一般高的道理,但人活在世哪有不求人的道理?

而且大多數人平時辛辛苦苦維持人際關係,除了單純欣賞喜歡的因素外為了有事的時候好開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01

前幾天,朋友給我講了一件事,他說有一個朋友(本文稱作小A)屬於在朋友圈特別活躍的類型,點贊評論是常態。

每逢節假日也必收到小A的祝福消息,雖然是群發的,但也這些舉動也說明小A是一名比較用心維護人際關係的人。

可近日朋友遇見了一件事需要諮詢,又剛好是小A負責的部分。

注意:只是正常範圍內的諮詢並不是令人為難的事情。

一向熱情滿滿的小A卻突然變得閃爍其詞,推三阻四,顧左右而言他。

朋友看小A這樣的態度也不好勉強,就只好轉而求助他人。

雖沒耽誤朋友的事情,但朋友也覺得奇怪,就問我,是否覺得小A的行為跟他平時有心維護人際關係的表現不符?

畢竟我不是當事人,也不是小A肚子裡的蛔蟲,更不好對他人動機妄加揣測。

但求人辦事和提供幫助的確是一門學問,跟事的大小難度有關,跟求助的這個人有關,還跟各種機緣巧合有關,哪能一件事,一句話論斷完呢?

02

前段時間,我也遇見了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大腦呆滯了片刻後開始搜索朋友圈思考誰有給我幫助的可能性。

第一輪篩選後明確:直接對口的人沒有。

第二輪本能聯繫關係最好的人詢問是否認識相關人員,無果。

第三輪想誰有接觸到相關人員的可能性,想到了幾名人。

但這幾名人我都不熟悉,交情很淺。

開不開口,怎麼開口,開口後結果會怎樣,我在糾結了一會兒後決定還是試一試。

其中一名,大約兩年前,我們打過一次交道,加了微信之後,就成了彼此的殭屍粉。

所以,在開口前,我充分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準備。

因為,我作為一個常年被求幫忙的人,太清楚如果求助者和被求者如果沒有一定感情基礎且平時也沒有用心維護關係的話,一旦開口被拒絕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鼓起勇氣,發出了一條很有可能收到回覆為“對不起,你已不是對方好友”的微信。

開頭,我自我介紹,結尾處,我問訊,“不知您是否還記得我?”

沒想到,對方几乎秒回,內容大致是肯定了對我的記憶,並回憶了當時唯一的一次相識經歷。

得到對方如此友好的回答,也算給我打了一劑強心劑。

接下來,按照我一貫的辦事風格,虛情假意的寒暄全部省略,我就直接說出了自己的需求。

而接下來的事情,讓我很是感動,對方不僅非常熱情和耐心還爽快答應試一試。

在整個過程中,對方完全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的典型靠譜代表。

因為並不直接認識人,這位朋友沒有促成事情的最終解決,但他的態度讓我感動,他的為人值得我學習。

03

後來,為此事我大概問了二十餘位人,結果有近十人在答應了之後徹底沒了音訊。

當然,剩餘的人有完全幫不了的,

有盡了力也無法幫的。

最後,我的問題解決了。

是誰幫的我?

說起來有點複雜也不復雜。

關係是:好朋友介紹的一個朋友。

但這個朋友是異地,跟我完全是陌生人。

他也不直接認識相關人員,他也需要去求別人。

求一次被拒,他又試了一次。

對方被他的堅持感動,也被我感動。

然後解決了。

當時的我幾乎產生了徹底放棄的心理。

他告訴我解決了的瞬間,我非常激動,又不知該如何表達感謝。

發了二百元的紅包給對方,對方拒收。

若是在一個城市,至少也要當面感謝。

04

請問,你會給怎樣關係的人提供幫助?

我總結了一下,大概分為三種:

一是上級關係,或是政治任務,或是種種原因,這種是一般人都無法拒絕的不得不的幫助。

二是純真感情,例如:發小、同窗等,這是真感情。

三是懂得感恩之人,一開始彼此可能是弱關係,但通過一次事件的鏈接而相識,即使對別人的舉手之勞也心存感激的人,對方也是能感覺得到的。

求助者要擺平心態,記住: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被拒絕很正常。

對方也有自己難處或者就是單純不想幫,也不過分。

這世間哪有什麼是理所應當?

所以,你千萬別理直氣壯。

但幫過自己的人,要記在心裡,感恩這份情,即便沒機會回饋給當事人,讓這種互助友愛的正能量傳播給下一個人也是很好的。

人情人情,人是根本,情是關鍵。

幫助者是念了一份情,

求助者也是賭了一份情。

情最怕辜負,最怕消耗。

請珍惜這份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