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山東以一次辦好激發市場活力 萬馬奔騰

大眾日報 記者 張春曉 袁 濤

當前我省正全力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加快培育“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群眾獲得感強”的營商環境,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推進“一次辦好”,難點、堵點有哪些?下一步我省如何發力?7月24日召開的全省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視頻會議強調,推進“一次辦好”改革,關鍵要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要聚焦用力,在攻難點、治痛點、疏堵點上下功夫。

攻克三大難點:觸動利益難、協同聯動難、統籌監管難

一位藥店店長反映說,目前開藥店的工商、稅務等手續都可以在縣裡辦,但是藥品零售許可證還要到市裡辦,明明是一件事情,還要市裡縣裡來回跑。

深化放管服改革,我省下了很大力氣,然而因為放權不精準、放權不同步、“你放我不放”等問題,群眾獲得感不強。按照部署,我省將聚力“攻難點”,既要寬放,又要善管。

在寬放上,一是精準放權,提高“放”的含金量;二是協同放權,以“事要解決、提高效能”為牽引,全鏈條下放。“目前,我省省級行政權力還有3445項,管得還是過多、過細,必須在大力精簡上下功夫。”省編辦主任劉維寅說。7月份,我省將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等70項省級行政權力事項下放或委託濟南、青島、煙臺三市實施,充分發揮三個市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領作用。下一步,按照“放無可放、減無可減”的原則,我省將聚焦投資建設、生產經營、創業創新、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繼續大力精簡省級行政權力事項。

“我省將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投資領域,及時修訂企業投資核准目錄,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說。

精準放權要有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辦法。採取“2號章”形式,把部分權力事項委託給下級部門實施就是一種創新放權方式。濟南調整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授權高新區實施“2號章”,充分激發園區發展活力。“今後要探索通過‘2號章’形式賦予市縣政府更大審批自主權,最大限度放出活力、放出動力。”劉維寅表示。

編制公佈“一次辦好”事項清單,是實現“一次辦好”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6月初省編辦全面啟動了編制工作,7月底前將公佈第一批“一次辦好”事項清單,8月底前再公佈一批,確保實現全覆蓋,“一次辦好”同一事項全省範圍內無差異化。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我省正在全面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整合優化審批服務機構和職責,在市縣和市屬省級以上開發區全部組建行政審批服務局,通過制度創新,提高審批服務效能,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年底前行政審批服務局全部掛牌運行。

疏通最大堵點:信息孤島、數據煙囪

因為信息不共享,我省一位家長給孩子辦轉學,20天來回跑了6趟。儘管如此,這位家長還是深感“慶幸”:“幸虧轉出、轉入的學校主管部門是同一個,要不然還要跑更多次。”

目前看,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已成為制約政府服務平臺建設和流程優化的突出瓶頸,是“一次辦好”改革的最大“堵點”。我省提出,疏通堵點的突破口,就在政府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真正讓數據跑起來、用起來。

據瞭解,目前我省信息平臺已經基本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框架已經搭好,但基礎設施條塊割裂,網絡不通暢、業務不繫統。當前最迫切的,就是加快省政務服務平臺與部門、各地自建系統的對接整合。

構建起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雲。

根據部署,我省將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逐項逐條改格式、改接口、改系統,打通跑數據的“路”,整合聚數據的“庫”,真正形成全省“一張網”“一朵雲”。要促共享,突出“互認、交換”,讓信息數據活起來。

我省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大數據”思維,以強烈的改革共同體意識,積極行動,進一步明確各部門信息共享的種類、標準、範圍、流程,強化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整合使用,加快形成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服務的公共管理與服務機制。

省工商局局長李關賓表示,工商部門將以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為依託,搭建縱向貫通省、市、縣三級,橫向連接各級有關部門的信息共享交換網絡;加快推進辦事要件標準化和電子證照推廣互認,實現“一表填報、一次採集、一次錄入、全程通用”;建立以營業執照信息為基礎,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標識的信息互通互認機制和開辦企業“一網通辦、並行辦理”的工作機制。

濟南市市長孫述濤表示,濟南將以推進信息共享為契機,大力推行行政效能革命。下一步,濟南將搭建“一網通辦”線上平臺,組建電子政務與數據資源管理機構,加快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完善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市級政務服務數據庫。

10個專項行動直指薄弱環節

根據“一次辦好”改革部署要求,瞄準營商環境核心指標,我省將開展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10個專項行動。這些行動直指薄弱環節,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有力抓手。我省要求,要提高站位、細化措施、狠抓落實,每個行動都要“定時定標定量”,形成倒逼便企利民的剛性約束。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行動難度最大,含金量很高,是一場必須堅決打贏的攻堅戰。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志明確表示,要改革審批體系、科學設置流程。推行多評合一、區域評估制度,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價、地震安全性評價等不作為項目審批或核准條件;將規劃條件與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等條件要求提前納入土地出讓合同,完善項目協同與策劃生成機制,釐清政府與市場主體的責任義務邊界,把原來需要企業報批的事項改為政府提前介入確定,做到審批事項能減盡減。

簡化水氣暖報裝方面,我省將對相關服務事項進行全流程優化。針對申報資料不規範問題,全省統一標準,進一步減少申報要件,由平均9個減少到6個,逐步減少到4個。針對報裝流程時間長問題,優化辦理流程,壓縮辦理時限,供水、供氣、供熱企業辦理時限分別不超過12個、20個、30個工作日。針對網點少、用戶報裝和繳費不便等問題,採用支付寶、微信等交費方式,推進市政公用行業進入政務服務大廳,推行容缺受理,逐步實現“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務”。

不動產登記行動與群眾關係密切,群眾最關注,意見也最大。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李琥表示,通過“一窗受理、並行辦理”,確保9月底前實現5個工作日內完成房屋交易、稅收繳納和轉移、抵押登記等不動產登記相關事項。深入開展全省不動產登記窗口作風問題專項整治,利用3個月時間,集中整治“管卡壓”“推繞拖”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