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的頭腦風暴都是中國式的,那也不必強求孩子表現自己

1

口唇期和肛門期,這是絕大部分推崇“現代科學育兒”的父母時常會提起的詞彙。

弗洛伊德認為,0-1歲的嬰兒處於口唇期,在這個時期,口唇是嬰兒快感的主要來源。如果這個時期嬰兒的吮吸慾望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感受到焦慮和痛苦。

更麻煩的是,這樣的嬰兒長大以後仍會被禁錮在口唇期,喜歡不停地吃、喝、嚼、咬,甚至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有些人喜歡抽菸、喜歡嚼口香糖、喜歡逞口舌之快,都是因為嬰兒時期的吮吸願望沒有得到滿足。

既然我們的頭腦風暴都是中國式的,那也不必強求孩子表現自己

現在的媽媽們或多或少聽說過這樣的理論,所以我們看到小朋友啃手指的時候並不著急,更不會去強力阻止,最多給他一個安撫奶嘴代替一下容易沾染細菌的小手。

1歲以後的嬰兒則進入肛門期,這個時候他們的快樂主要來自肛門,尤其是排便帶來的快感。在這種理論之下,我們也不像老一輩那樣給小孩把屎把尿,反正到了時間他們自然會對排便感興趣,那個時候再去引導和訓練也不遲,急什麼呢。

2

事實上,除了弗洛伊德的口唇期和肛門期以外,還有另外一種精神分析理論,也比較有趣,埃裡克森的信任與自主性。

在埃裡克森的理論裡,嬰兒面臨著兩大危機。第一個危機是信任對不信任,第二個危機是自主性對羞怯與懷疑。

信任對不信任很好理解,如果嬰兒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他就會對周圍人產生基本的滿足,得到滿足的嬰兒會自信地探索社會與世界。

既然我們的頭腦風暴都是中國式的,那也不必強求孩子表現自己

嬰兒到了18個月時,就會產生自我知覺,開始希望自己可以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個時候他就會面臨人生中的第二個危機——自主性對羞怯與懷疑。如果他的自主性沒有得到滿足,就容易產生羞怯和懷疑。

然而,讓我們放任嬰兒見到什麼都抓起來啃一下容易,讓我們不把屎不把尿更容易,只要告訴我們有可能傷害括約肌就夠了,但讓我們把小孩培養得富有自主性且不太羞怯就比較難了。

3

一個人,很難無法脫離其生長的文化。

我和小夏他爹最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他給我說了一種全新的概念,“改良版頭腦風暴”。頭腦風暴大家都知道,就是小組成員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氣氛中,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

然而,頭腦風暴在實際情況中是很難實施的,大家總是不好意思開口,這種不好意思一方面是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挺尷尬,另一方面是擔心不給別人面子。

中國絕大部分頭腦風暴,都是以沉默開頭,以沉默結尾。

既然我們的頭腦風暴都是中國式的,那也不必強求孩子表現自己

可是,項目在無從進展之時,特別需要頭腦風暴來激發更多的解決辦法。怎麼辦?改良唄。改良後的頭腦風暴,從口中變到了筆下。

所有人在紙條上寫出自己的想法,然後把這些紙條貼在牆上,大家在看過所有人的紙條之後,再寫下另一張紙條,寫出自己對以上紙條的看法……這可以說是非常中國,非常羞怯了。

一場本該口沫橫飛的頭腦風暴,最終變成了一場沉默不語的寫紙條大戰。

我們就是時常羞澀、膽怯,不太表達情感與想法的人,我們生養的小孩又怎麼可能自主、大膽,勇於表達情感和想法。

4

話說回來,即使羞怯看起來算不上什麼好的品質,可細究起來這也並無大礙,甚至有時候還可以保護我們。

試想一下,在沉默的頭腦風暴中,突然有一個人開始滔滔不絕發表自己的觀點,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被心裡有想法卻不吭聲的人視為傻叉,要麼被心裡沒有任何想法的人視為救世主。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有想法的……

有的社會希望孩子勇於挑戰、敢於探索,有的社會則希望孩子溫順聽話、忠於家庭。我們就是後面這種社會,雖然大家嘴上都說獨立自主敢於表達好,但如果真的有人那樣,我們通常不會投以讚許的目光,甚至還會默默翻上一個白眼。

既然我們的頭腦風暴都是中國式的,那也不必強求孩子表現自己

所以說,是什麼樣,就該什麼樣。埃裡克森也並沒有一味吹捧自主性的好,羞怯是否具有破壞性還要看社會規則和期望。

不過,希望孩子溫順聽話、忠於家庭,有時候會走向極端。總有父母千方百計地干涉孩子的學業、事業、戀愛、婚姻。如果說干涉學業尚有道理可言,畢竟未成年人無法準確判斷利與害,催著孩子戀愛催著孩子結婚就完全可以說是以“為你好”的幌子實踐自己的控制慾了。

5

你們看,我這篇文章其實就非常羞怯。我既沒有明確地表現出對自主的期待,也沒有表現出鄙視羞怯的態度,用一個最近比較流行的詞來說,這大概就是“佛系”吧。

如果小夏以後在該大膽表達、勇於表現的時候,能夠樂於出頭,我是非常欣慰的,但如果有時他覺得退縮可以讓他找到一個更加舒服的位置,我想我大概也不會反對吧,希望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