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心孤獨、逆反,是缺乏父母的愛?是太自私,虧了孝道

孩子內心孤獨、逆反,是缺乏父母的愛?是太自私,虧了孝道

家庭如同大樹,大樹要保持根的完整性,家族的每一個人都要保留各自的位置,跟每一個成員都能很好地連接,這個連接叫愛。愛不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跟家族所有人的連接都不是平白無故的。很多人忽視對族人的關懷,對叔叔輩、爺爺奶奶都不見得關心,忘記了他們都是自己的根,根系越長,根系越深,根系越旺,我們吸收的營養越多。根系短、淺,只能長成小樹。根系多大,樹的壽命就多長,因為根足夠樹往上長。

假如你跟兩世連接在一起,你的根只有兩根。你跟家族連接越多,代表你的根越多,如果能跟所有族人都連接在一起,根則更多,如果能光宗耀祖跟祖宗連接,則或百上千的根系紮在土裡。用什麼連接的?用你跟親人的愛連接的,是主動的連接和自我認可。所以什麼是愛呢?愛是知恩,愛是知足。現在很多人把愛理解歪了,認為被愛叫愛。愛是個動詞,你愛別人別人才愛你,這是基本的道理,不可能你沒任何付出別人就愛上你了。但是人都有妄想,兒女都希望父母愛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愛父母,愛是感恩。

這裡給大家講個故事,也是一位做到億萬資產的朋友,她一直忙企業,忙得最後離婚了。她的孩子13歲,天天想盡辦法讓父母生氣,搞得父母一點辦法沒有。天天上網玩遊戲,就是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寫作業,反正就是怎麼氣父母怎麼來。這個母親沒有辦法,心想孩子已經13歲了,還不懂事兒,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然後就去上海找到了最好的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問跟孩子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專家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說這個孩子是缺乏愛。沒有感受到愛、溫暖,所以就造成了他的逆反。這個孩子內心比較孤獨,專家建議她要多給孩子愛,否則以後他就可能走上歧途,早戀或者染上網癮去尋找溫暖。

現代社會對孩子的反叛,都會進行這樣的一個判斷,我們都耳熟能詳。打開報紙,都是這樣說。一旦這個孩子出現了問題,都說是父母沒有給他足夠的愛導致的。這個母親一反省,自己做了這麼大的企業,確實無暇顧及孩子,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非常內疚,覺得欠了孩子很多,最後一咬牙不做企業了,在上海給孩子找了一所最好的學校,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別墅,找了幾個保姆一心一意伺候兒子,反正掙的錢幾輩子都吃不完了,現在就陪著兒子把愛蓄足。

有一年我去復旦大學講課,她聽了我的課,就來找我,說她心裡憋得慌,實在難受。她說 :“我沒想到,把兒子接到這裡,天天在一起,結果越待越煩,我現在死的心都有了。不但沒有變得親密,反而越來越糟,兒子越來越不像話。以前就氣我們,現在連爺爺奶奶都氣,一點辦法也沒有,說我對孩子不愛吧,我這不也一直在愛孩子嗎?第一天住進別墅的時候,我就想怎麼跟孩子搞好關係呢?我想跟他聊天,他不聊,然後我問孩子,你有什麼需要呢,我給你做。孩子說給我撓撓背吧,背有點癢癢,然後我就給他撓背,撓了五六分鐘以後,孩子很滿意地睡了。兩人都很滿意,孩子感受到了母親的愛,母親也付出了愛。第二天,孩子又讓給他撓,撓了五六分鐘孩子又睡了。我就覺得這個方式很好,終於找到一個兩個人能夠溝通的方法。結果最後撓成習慣了,越撓時間越長,以前撓五分鐘就睡著了,後來發展到十幾分鍾,現在已經一年半了,撓半個小時才能睡著,不撓睡不著。

本來應該越撓關係越好,結果他還照樣氣你,他不但沒改還變本加厲。她說,老師,這樣撓下去不行了,再大的福報也讓我撓沒啦。沒有用啊!這就是現在心理學的一個誤區,好像根找到了,說孩子缺乏愛。

缺乏愛是事實,但問題不在父母那裡,是對愛的理解出了問題。愛是應該利他,不是利己,兒女沒有愛是因為太自私了,沒有感覺到愛。而整個社會都一邊倒,說是父母不對,之後所有人都被這句話催眠了,上上下下都認為給孩子的愛太少了。所以兒女天生就對父母說,你對我愛得少,都是要求父母做什麼,卻忘記了應該對父母做什麼。孝道虧了,天下就顛倒了。

父母認為沒有給兒女提供幸福的生活,我這個父母沒有做好。沒給兒女上最好的學校,沒給買最好的房子,沒給買最好的車,兒女還說,你看人家父母怎麼怎麼,我們家怎麼怎麼,父母做什麼都覺得不夠。全天下的兒女都在埋怨父母,全天下的父母都在自責,這個要命啊!所以孩子能有愛嗎?從小就忘恩負義!父母怎麼養他,他都認為不好。這怎麼能有愛呢?愛是主動的連接、自我認可,愛是知足與感恩。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就是最大的恩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