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德才兼備,你的職業生涯才能走的更好更遠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的用人哲學都認為:德才兼備的人才是棟樑,有德無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無德的人堅決不可使用,至於二者皆無之輩,當然是"垃圾"了。

  關於德與才的關係,歷史上絕大多數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張德才兼備的原則。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過:"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從德和才兩方面出發,司馬光把人分為四種:德才兼備為聖人,德才兼亡為愚人,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他主張用人應以德為重,這樣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司馬光分析人們選拔人才時往往重才輕德的原因,是由於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愛;對所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所敬畏的人則容易疏遠。因而考察和選拔人才時往往只看到了才能方面,而忽略了品德方面。他提醒後人說,這樣的歷史教訓太多了,"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

因才勝德而失天下的例子,數不勝數,如大家熟知的“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的李煜,死於他鄉的徽宗,還有歷史上的隋煬帝,他頗有文才,是個很清醒的亡國之君。這些人,無德不能服天下,其才又不能治天下,亡國在情理之中。

德勝才,就能穩做天下嗎?唐高宗為人“正直中和”,不是個昏君。可是,有德無才的他,卻是導致唐王朝一度血腥遍野、李氏子孫幾乎被殺戮殆盡的根源。他沒失天下,是因為他的對手有著相當的理智,有才,而又沒有沒完全失德。德才兼亡,卻只有亡國一條路,那些昏暴之君不用說了,連那頗忠厚的劉禪也不例外。

陳平大家都熟悉,當週勃、灌嬰向劉邦告狀,說陳平“盜嫂受金”時,魏無知替他辯護:“臣所言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魏無知的辯護所以成功,是因為他點到了劉邦的要害,劉邦正和項羽爭天下,無德也許成不了大事,無才卻是絕對打不贏的。基於當時的實際,劉邦首選才。即能容才,又會用才,這是劉邦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歷史上有才無德而成大事的例子不少,戰國時吳起殺妻求將,蘇秦和燕文公夫人私通,管仲貪,都是有才無德之人,但吳起幫弱小的魯打敗了強齊,蘇秦以其合從之謀使六國有效的抗擊了秦的擴張,管仲幫齊桓公成就霸業,其功勞名載史冊。

愚人百無一用,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古往今來的職場,形成一個人才鐵律:無才無德——廢品;有德無才——次品;有才無德——危險品;有德有才——正品。要想在職場上走的更遠更好,就要做德才兼備的正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