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每每提到李世民與李建成的恩恩怨怨,“玄武門政變”始終都是繞不開的梗,史書中的“玄武門政變”是怎樣的呢:

李世民到李淵面前狀告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怒不可遏的李淵命令兄弟三人第二天覲見。結果,李建成和李元吉被事先埋伏的李世民誅殺,繼而又逼迫李淵讓位,李世民登上皇位,成為唐太宗。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李世民是個好皇帝,但是,就“玄武門政變”來說,卻存在著不少謎團:

謎團一:

如果李建成和李元吉確實行為不當,李世民只要拿出證據就行,在這種事上,李淵肯定不會護短。為何他要在李建成進宮的路上設伏呢?為何要阻止李建成見李淵呢?難道是他害怕李建成見了李淵後,會對自己不利嗎?

其實,當天進宮的人不單隻有三位皇子,權臣人物悉數在列。因為當時太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要麼,李世民拿出證據,處置李建成;沒有證據的話,為了江山社稷著想,也不排除李淵會對李世民痛下殺手,畢竟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這樣的局面下,李世民也只有鋌而走險,因為自始而終他都沒有看到李淵要“廢太子”的心思;

這就牽扯出了第二個謎團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謎團二:

如果李建成像很多書中描繪的那樣平庸無能、貪財好色,為什麼李淵不肯另立太子呢?李淵犯糊塗了嗎?不,直到退位,李淵都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不可能分辨不出好壞。而且,在當時的大臣中,也沒有具表上奏彈劾李建成的,說明李建成在當時還有很高的聲望。史書記載和事實前後矛盾,那歷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是德才兼備?還是貪財好色?

這個謎團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先來回顧幾個歷史片段:

一:李淵起兵

李淵早早就開始為起兵做準備,當時他的安排是:李建成到河東、李世民到晉陽網絡各路英雄。李淵起兵是在617年,李建成當時已經28歲,而李世民當時只有18歲。雖然在古代18歲已經是成年,但是,畢竟還屬於“毛頭小子”的範疇,因此,招兵買馬的責任,李建成承擔的肯定會比李世民多。若是李建成昏庸無能,別說李淵不會讓他去,就是去了,那些有心造反的人哪一個會臣服於他?更不會歸附在李淵的麾下。

李建成“無能”一說,顯然站不住腳;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二:建軍

李世民做皇子時的一大功勞就是攻打西河時斬殺了高德儒,這是事實,但當時的統帥卻是李建成。

李建成的戰功確實沒有李世民多,但是,李淵建了大將軍府後,任命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都督、左三統軍。能將軍權交給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足以看出李淵對李建成的信任,這也是對李建成軍事才能的一種肯定。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三:太子身份

李淵稱帝后,就封李建成為太子,這得到眾大臣的贊同。成為太子後,李建成開始輔佐李淵處理國事,唐朝初期很多制度的創立,李建成都參與其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此遠離戰火,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時,李建成以太子的身份鎮守蒲州,還多次擊敗突厥的進犯;621年,李世民與竇建德相持不下時,稽胡糾集數萬人軍隊騷擾大唐邊境,又是李建成率軍出擊,平息了這次動亂;

這些事件都說明,太子身份的李建成並沒有安逸享受,而是在朝廷需要的時候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大局觀,還是有的;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四:實行仁政

竇建德死後,他的部下為了給他報仇,又打著“反唐”的旗號糾集了很多人謀反。起先,是李世民去平亂的,可是李世民的手段過於殘酷——懸民處死,雖然暫時平息了起義,但是,沒多久又死灰復燃。第二次,李淵派李建成前往平亂,而李建成採取了魏徵的建議,實行仁政,籠絡和安撫人心,並優待俘虜。沒有刀兵相見,叛軍就自行瓦解;

......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這就是真實的李建成。如果說李淵稱帝前李建成有“長子”的優勢,那在太子的任命上,就已經可以看出李淵對李建成的青睞。太子乃是國之根本,李淵不可能不慎重,而且,在李建成成為太子後,從李淵對他的各種調配來看,也是對李建成綜合能力的一種試探,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符實,李淵心裡清楚,朝堂大臣們心裡也清楚。

在李建成與李世民有了矛盾之後,李建成行事更加謹慎,試問,他又怎麼會去犯那些低級錯誤、影響自己的太子之位呢?

從“德才兼備”到“貪財好色”,是誰遮蓋了真實的李建成?

那李建成又是怎麼從“德才兼備”走向“貪財好色”呢?修史人的一支筆就能做到。以前,為了保證史書的公正性,皇帝是不允許查看史官編撰的史書,可到了李世民這裡,這個傳統就被打破,他成為第一個要求“翻看編史”的皇帝,李建成的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學者為李建成“叫屈”,史學家何木風老師曾把李建成稱為“被弟弟扭曲的準皇帝”,並用大量事實來維持自己的這個論點。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再多的討論也改變不了什麼,唯一能做到的,也許就是還原一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真面目,為後人提供一些借鑑和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