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爲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秦末的孔鮒,(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8年),字子魚,一字甲,魯人,孔子八世孫,其父是魏國相邦孔謙,他為人博通經史,有弟子數百人,是秦末的儒家領袖,他的一生極波折,也極傳奇,其戲劇性當可與其先祖孔子媲美。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滔滔河水灌大梁,苟活秦世藏書忙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開啟了滅六國戰爭的重要一步,消滅魏國,此時的魏國,早已不再是戰國初年威震四方的一方強國,而是淪為了一個只控制著今豫魯交界平原地區的一個弱國。秦軍見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深溝高壘難以攻克,於是就掘開鴻溝大堤,三個月後,大梁城牆崩毀,魏王假請求出降,秦軍受降之後又將其殺害。於是魏國上下人心惶惶,魏國的名士張耳、陳餘遭受通緝,就逃跑到了衛君的封地野王(今河南沁陽),可能是由於秦國名臣呂不韋出身於衛,所以秦軍對於衛國這個從諸侯降為封君的地方勢力也放了一馬,也因此,很多原關東六國的名人,也紛紛逃到了衛國,託庇於衛君角,不獨張耳、陳餘這樣的通緝犯,連受了秦國文通君爵位的孔鮒,也逃到了衛君封地野王。因為孔鮒之父孔謙曾為魏國相邦,所以孔鮒也與魏國的亡人張耳、陳餘相處友善。孔鮒雖然逃亡,不過在逃亡以前,還是推薦了弟子叔孫通出仕秦國,因為孔鮒覺得叔孫通“能見時變”,自己只能做一些“不用之學”,遠不如自己的弟子那樣會看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

孔鮒在秦朝統治下頂著“魯國文通君”的爵位,過著平凡的日子。直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他在衛地從好友陳餘那裡聽到了焚書令的消息,陳餘說:“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而孔鮒答道:“吾不為有用之學。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於是便回到魯地老家,把《論語》《尚書》《孝經》《儀禮》之類著作藏於故宅牆壁之中;之後便隱居嵩山,教弟子百餘人。而這些僥倖躲過文化浩劫的儒家經典,直至漢武帝末年,由於魯恭王破壞了孔子的舊居,才重現於世,這就是儒學史上著名的“古文經”了。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圖:明代為紀念孔鮒保藏儒家經書的功績而於曲阜孔廟內刻制魯壁碑

櫛風沐雨奔陳城,苦諫陳王不得用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預備開往漁陽(今北京密雲)的一隊戍卒在屯長陳勝、吳廣帶領下起事反秦。這支起義軍隊伍迅速把關東地區對秦國統治的不滿情緒點燃為熊熊烈火,所以隊伍也迅速擴大,在一個月內,就攻下了楚國故都陳(今河南淮陽)這種大都會。在此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陳餘趕往投奔,還向陳勝推薦了隱居在魏國故地的孔鮒。陳餘還派出使者遊說孔鮒,強調陳王所做的乃是討伐不義暴秦的偉業,於是孔鮒也帶著禮器與一眾學生趕到陳地,陳勝親自出城相迎,孔鮒也以霸王之道相答,後來孔鮒就在張楚政權內擔當了博士、太師的職位。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而此時孔鮒之徒叔孫通仍舊仕秦為博士。一日,二世皇帝聽聞了東方的叛亂,便召集儒生們詢問對策,有的答道這是造反,“罪死無赦”,惹得二世發怒。而叔孫通卻答道如今天下合為一家,民間的兵器甲冑早已收繳熔燬,而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人人秉公守法,怎麼會有造反?這無非就是一夥強盜罷了,不足掛齒。二世皇帝贊同這種說法,又問其餘儒生,有人說是造反,有人說是強盜。接下來稱這是造反的儒生紛紛被投入監牢,而叔孫通卻得到了賞賜,但不久叔孫通也向東逃亡,加入了“反賊”的隊伍。叔孫通“能見識變”如是也可見一斑。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陳勝對於關東殘餘的舊貴族卻缺乏合作心態,其部將葛嬰曾立故楚宗室襄強為王,後聽聞陳勝稱王,遂將襄強殺害。然而葛嬰回到陳地報信以後,也引發了陳勝的疑心而被誅殺。此外,陳勝也曾經詢問孔鮒如何才能讓政權長治久安,孔鮒答曰應當存二代三恪,即封虞、夏、殷、週四代天子之後為諸侯,這樣才能繼“三統”,即夏、殷、週三代法統。但陳勝卻傲慢地回答:“六國之後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於我何有。”很明顯陳勝不願意與在民間尚有較大影響力的六國舊貴族合作,這也是他後來失敗的一大緣由。所以陳勝歿後,新一代反秦力量的謀臣范增面對其主公項梁,評價陳勝“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故而項梁也能聽取意見,立了放羊的老頭子熊心為楚懷王,團結了楚人的民心。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陳勝的大軍在關東反秦怒濤之中日益壯大,其麾下的周文西征軍甚至殺入了函谷關,同時張楚政權也在其他戰線上攻城略地。而孔鮒卻看到了這一片大好形勢下的危機,勸說道周文要面對的章邯乃是秦國的名將,恐怕周文不能與之相敵(周文僅僅做過昔日楚將項燕麾下的“視日”,即占卜者),如今您又要周文儘管前進不要加強守備,我恐怕會出大亂子,會讓您連後悔都來不及。孔鮒又強調了他所聞的兵法:“無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之不我攻也。”陳勝表面上說“先生計策深妙”,但背後卻批道“儒者可與守成,難與進取”,其傲慢可見一斑。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爾後,周文的大部隊果然被章邯組織的奴隸加苦役犯大軍擊破,隨後不久周文也在敗軍之中自刎身亡。於是章邯引兵東進,連破張楚多路部隊,最終打到了陳城,陳勝帶著幾個親信逃亡。而孔鮒很有可能是留在了城內,看著即將殺過來的秦軍,他對弟子勸說道:“魯,天下有仁義之國也,戰國之世,講頌不衰。”意即你們最好逃到魯地去,同時他還指出要學習叔孫通“學儒術而知權變。”才能有用於今世,可見孔鮒雖然不屑於秦朝的專制統治,但是面對如何保存先王大道,他並不反對“犬儒”式的做法,而這種做法,也算是古代華夏世界再三改朝換代逼出來的悲劇。隨後不久孔鮒為秦兵所殺。他所事奉的陳王也在不久以後為車伕莊賈所弒。反秦大起義也進入了一個低谷。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圖:陳勝墓

司馬遷在《儒林列傳》評論了孔鮒這一干儒生的行為是“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劉邦戰勝項羽之後,發現楚地當中唯有魯未降漢,於是就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到了魯地才發現魯地儒生仍然絃歌不絕。劉邦才意識到魯地儒生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就拿著項王的頭給魯人看,魯地父老這才投降。畢竟,項羽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魯地儒生對項王也頗有感情。最終,劉邦也依魯公之禮安葬項羽,慟哭而去。可見秦漢之際儒生的氣節實屬難能可貴。後來到了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還派人守護反秦首義者陳勝的陵墓,畢竟他也是推翻秦朝統治的先驅者,需要加以紀念。同年劉邦還前往魯地祭祀孔子,加封孔鮒之弟孔騰為奉祀君,主祀孔子。

秦末儒家領袖孔鮒,居然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殉了葬

圖:祭孔

儘管孔鮒沒能制止住陳勝的短視與貪婪,但他保護我國文化典籍、以及反抗暴政守護儒者風骨的精神,足以彪炳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