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的功用雖只用了八個字,背後卻是兩位名醫的智慧結晶!

金元時期是中醫學術百家爭鳴的一個階段,《四庫全書》記載:“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著名醫家,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金元四大家了。而這四位醫家實際上是源自兩個流派,一個是河間學派,一個是易水學派。河間學派的創始人劉完素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不過同時代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雖然成名晚,但是他的徒弟李東垣卻是金元四大家之一。這段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張元素和李東垣兩個醫家對同一個方子的不同使用。

這個方子的功用雖只用了八個字,背後卻是兩位名醫的智慧結晶!

這個方子叫做生脈散,在張元素的醫書《醫學啟源》中記載:人參五分(9g)、麥冬五分(9g)、五味子五粒(6g)等三個藥物。現在多數的方劑書籍當中這個方子的主要功效是: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看似簡單的八個子,背後卻是兩位醫家的智慧。

首先需要介紹一下,人參、麥冬、五味子這三個藥物的搭配,早在唐代時就有使用,比如在孫思邈的《千金方》當中就有使用到這樣的搭配,但是這個時候對生脈散的使用還不全面,多用於生津止渴,特別是孫思邈一度認為五味子是一味很好的保健藥材。

這個方子的功用雖只用了八個字,背後卻是兩位名醫的智慧結晶!

但是張元素將這幾味藥作為一個獨立的方子,張元素在治療肺病的時候發現,雜病久咳傷肺,肺氣虧虛則氣短自汗,津液外洩,久咳都會導致傷及陰分,所以出現乾咳少痰、口乾舌燥等證候。這說明此時氣陰兩虛,脈像表現為虛弱而細。

張元素在創立這個方子的時候,意在用能夠大補元氣,且能生津止渴的人參作為君藥,用味甘性寒的麥冬,可以清熱生津、潤肺止咳。可以配合人參的補氣作用,增強人參養陰的效果,還能對虛熱加以清除,是方子的臣藥。最後用五味子作為佐藥,五味子有很好的收澀作用,既可以收斂肺氣而止咳嗽,又可以收斂津液而斂汗,還有滋生津液固護根本的作用。這三味藥補、潤、斂三法同用,既可以益氣養陰,又可以生津止渴,還能斂陰止汗。之所以叫做“生脈散”,就是因為氣陰兩虛的患者,脈象虛弱,張元素描述為“脈氣欲絕”,服用這個藥物就能滋生脈氣,使脈復生。

這個方子的功用雖只用了八個字,背後卻是兩位名醫的智慧結晶!

但是張元素的徒弟李東垣,從師父那裡學來生脈散。並沒有刻板地使用生脈散,而是在基於師父關於生脈散方證分析之上發現,生脈散證的病機根本當是“氣陰兩虛證”,李東垣病在臨床過程中發現溫熱、暑熱病的患者,由於熱邪逼迫津液外出,進而出現汗多,氣隨津洩,不斷地傷津耗氣,等到了疾病的後期,患者出現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自汗等氣虛表現,還有咽乾口渴,舌紅少苔的陰虛表現,脈象是虛而數。可見也氣陰兩傷,因此李東垣將這個生脈散用在了溫熱、暑熱病氣陰兩傷證的治療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小小一個三味藥組成的方子,經過師徒二人的發揮,卻用在了兩種不同疾病的治療上,也讓生脈散在臨床上廣泛使用起來。這背後體現的不僅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光輝,更是博大的師徒情懷,正如韓愈所說:“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中醫的博大精深之處不僅在於治病救人,也在於這背後隱藏的點滴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